古诗词里过中秋 道不尽的“中国式浪漫”
文:飞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自古以来,月亮总是文人墨客最为钟情的题材,它的盈亏圆缺总能牵起人们心中的涟漪,生出怀家想国,思念亲友,渴望团圆的美好情愫。
当代中国年轻人怎么过中秋?
文:苏晚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初,盛行于两宋之后。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纵观小红书、抖音、B站等一众社交平台,不少注重节日仪式感的当代中国年轻人,过中秋的正确姿势,一言以蔽之就是既传统又新潮。
92岁“敦煌少女”常沙娜
文:倪伟
        她是“永远的敦煌少女”,她是“敦煌守护神”的女儿,她是梁思成、林徽因病床前的学生,她是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她是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她是无数标签汇聚的一生,如今,她是一个蹒跚在记忆迷宫里的九旬老人。
00后的乡土情怀
文:王然
        “我是个00后,今年刚毕业,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回家种地了。”今年3月7日,决心成为一名“新农人”的扬州大学毕业生陈乐,用一条抖音短视频公布了自己的决定。
在河流与古国之中 美韵莎车
文:王仲昀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绿洲。有绿洲,就会有人生存、聚居。距今3000余年前,叶尔羌河上游出现了人类定居。如今喀什地区莎车县喀群乡,曾考古发现了青铜时代的兰干遗址。河流形成冲积平原,成为莎车老城最初的沃壤。
我们为什么起诉哈佛大学?
文:余浅
        万众瞩目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判决,终于落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锤定音的背后,是无数人长达十余年时间的执著和努力。
平权法案世纪审判面面观
文:萧东
        2023年6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6比3的决定性多数,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录取学生中考虑种族因素违宪。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表示,长期以来,“大学错误地得出结论,个人身份的试金石不是克服挑战、技能培养或经验教训,而是他们的肤色。我们的宪法历史容不得这种选择。”
加州民权vs.联邦平权 一场不见硝烟的文化之战
文:章宁
        远在东岸的最高法院裁决一出炉,在西岸就读公立学校的一些学生们的信箱中,已收到来自校方的信函。名义上点题高院裁决,字里行间依然有“弦外之音”。这就是近30年,始终笼罩在加州的一场不见硝烟的文化之战、教育之战。
后平权时代华裔学生如何面对内卷?
文:尚颖
        在“后平权时代”,判决本身无法消除华裔学生群体目前普遍“内卷”的状态,提升“软实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才是赢得名校青睐的正确态度。
华裔社区对判决反应不一
文:尚颖
        6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莱罗纳大学基于种族因素录取违宪。这一裁决颠覆了长达60年来美国精英大学实施所谓“平权”(AA:Affirmative Action)招生政策。全美华裔社区对此反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