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深处重逢 重温《国家记忆》
撰稿:余浅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铭记‘国家记忆’?答案,深藏于历史的细节中,也回荡在现实的呼唤里。”
那些被遗忘的名字和跨越国界的友谊
作者:约翰·伊斯特布鲁克(John Easterbrook)
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国家记忆”展览,是对美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援助中国、以及当时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一次温暖致谢——这是“国家记忆”展览首次登陆美国。
一场展览 半生追寻 章东磐:乐当历史的“搬运工”
采访、撰稿:余浅
从云南边陲的田野调查,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海量资料挖掘;从《父亲的战场》的深情书写,到《国家记忆》的震撼影像;从为史迪威将军“正名”的执著,到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深刻思考……
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 中美二战合作史《国家记忆》画册精选
历史不会褪色,记忆亦不会沉默。当我们翻开这些资料,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引擎轰鸣与誓言回响。它们不仅讲述战争,更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光亮——忠诚、牺牲、友情,和一种深深的相信:正义值得托付,和平值得守护。
为什么素食正在占领餐桌?
撰稿:飞晨
在伦敦、洛杉矶、台北、甚至孟买的街头,越来越多的菜单开始标注“V”或“Plant-based diet”(以植物做原料的饮食)。
假肉饼、网红餐厅和明星效应 美国素食主义将走向何方?
撰稿:董乐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一块假肉饼而不是真正的肉饼?是什么让这个选择变成了饮食习惯的彻底转变?是什么让美国大约6%的人口拥抱素食主义生活?
秀色可餐:是风景,也是素食江湖
撰稿:飞晨
小红书上搜索“洛杉矶素食餐厅”,一串结果滑过眼前,名字最撩人的,莫过于“秀色可餐”。
“素”造新中式生活
撰稿|胡晓娟
从南朝的素食之风,到南宋素食馆与宫廷素宴的盛行,再到明清时期素菜体系的完善,素食文化始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分支。
第一次吃素,请从“弹性素食”开始
撰稿|沐槿
你听过“弹性素食”吗?这是现代人最追捧的新型素食生活方式
兵马俑再访南加 独家揭秘宝尔博物馆陕西文物展幕后故事
采访、撰稿|余浅
2025年5月,一场名为“不止秦俑:21世纪陕西考古新发现”的展览在橙郡宝尔博物馆揭幕。这是疫情之后,美西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国宝级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