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潮到全球风尚 Z世代引领的衣冠复兴

撰稿:胡晓娟

        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审美。近些年,随着国潮、国风的崛起,《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等作品的破圈输出,中国传统服饰风尚也从国内走向了全球。

        从马面裙在国外爆火,到中国留学生林薇身披竹青宋锦外套走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从TikTok上破亿播放的战国袍穿搭,到比利时王子珍藏的新中式高定鹅绒服,Gucci、Dior、Chanel等顶奢大牌的秀场上,中国风元素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创新趋势……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国际秀场,中式时尚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全球衣橱,它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东方美学,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中式时尚在全球潮流的演变,更是一场中西时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福建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身穿汉服的女子扮演“十二花神”。图/CNSphoto

国潮新象,Z世代引领的衣冠复兴

        数据表明,到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其中服饰品类占据近三成份额,同比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20%。淘宝数据显示,“新中式”关键词搜索量在2025年春节前夕达到峰值,较去年同期激增215%,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成为最热门单品,而作为汉服制造重镇和产业集群核心的山东曹县,年产值已突破120亿元。

山东曹县汉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向顾客介绍马面裙。图/Newscom

        这场潮流演变并非突然爆发,从市场增长和消费趋势来看都早有端倪。

        自从2018年国潮崛起以来,以汉服、马面裙、新中式服饰为代表的国潮单品,历经十年,从小众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潮流,国潮服饰超越小众圈层的狂欢,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从景区拍照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汉服穿搭,新中式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属”,而是年轻人追捧的“新宠”。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研显示,54.4%的年轻消费者将国潮服饰纳入日常穿搭体系,网络数据显示,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00后贡献了82.6%的份额,其中00后占比近六成。这种消费选择说明,Z世代已成为时尚文化传承的引领者,这背后,是新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拥抱与身份认同。

        在国潮复兴的大背景下,2022年Dior发布的一款半身裙与中国马面裙高度相似,事件发酵后,中国马面裙火爆全球。中国设计师林栖以非遗技艺和马面裙结合,借单品破圈,让马面裙开启全球之旅,林栖马面裙随后登陆巴黎、伦敦等国际时装周,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专场发布秀。一时间,马面裙不但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时尚战袍,更在海外90 多个国家社交媒体上引领新风尚,中式服饰也开始走向全球。据《BoF》数据,2024年含中国元素的高定系列销售额同比激增240%,也印证着东方美学正重构全球时尚话语体系。

身着汉服的游客在陕西西安市的大唐不夜城景区拍照。图/CNSphoto 

品牌图鉴,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

        这场全球风尚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或者说一些品牌,他们用一根根丝线串起千年技艺,或用一块块面料裁成山河气韵,以针为笔、以布为墨,将传统的东方美学书写成新的文化和时尚叙事。

        中国设计师品牌“生活在左”,其创始人林栖所设计的“林栖马面裙”,便是上述表达中那款火爆全球的非遗技艺马面裙。创立于2014年的“生活在左”,其作品多使用全棉、真丝、苎麻等天然纤维和生态纤维,并结合独特的手工钩花和非遗手工艺,将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时尚相结合,在新中式服装中独树一帜。

        创始人林栖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但深耕非遗手工十余年,更是中国马面裙收藏第一人,她的设计始终贯穿着对传统的解构与活化,其马面裙作品“有凤来仪”,成为前一阵在美举行的“塑造力量,塑造和平”全球时尚和平展中唯一一件入选展览的中国传统服饰,受到中国驻美大使馆官方盛赞。林栖认为:“马面裙不仅是服饰,更是流动的文化史。我们将持续搭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世界的桥梁,让每一针一线都成为和平与理解的符号。”

设计师​​林栖的品牌LIFE ON LEFT“生活在左”时装发布秀。图/Newscom

        和“生活在左”专注于非遗手工不同,设计师王汁创立的 Uma Wang 品牌,将东方禅意美学融入设计,注重面料、肌理的设计,研究材料的重新组合,运用低饱和度的色彩、飘逸的线条和独特的面料,以含蓄婉约的方式将中式风格与西方时尚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风西渐”风格,在中外都大受欢迎。

        Uma Wang先后登上米兰、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在国际时尚界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2018年参与姜文电影《邪不压正》的服装制作,使品牌知名度大增,实现了品牌跨界的文化输出。当西方媒体称她为“中国先锋设计师”时,王汁更愿自视为“文明译码者”,米兰求学、伦敦创业的经历让她深谙东西方审美共通性,她的成功,是对文化符码的懂得和精妙转译。

设计师王汁创立的 Uma Wang 品牌时装秀。图/Newscom

        而设计师王陶,则在职业女装的赛道写下了独属于她的“中式诗学”。2025年2月纽约时装周秀场上,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身着芍药粉提花套装压轴谢幕。这是华人设计师王陶为玖姿设计的“盛开”系列——以芍药从含苞到怒放的生命周期,隐喻当代女性的成长轨迹。

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身着芍药粉提花套装压轴谢幕。图/Newscom

        王陶早在2014年创立个人品牌TAORAY WANG时,王陶便开创“小高定”模式——华尔街精英女性可从秀场选款,依喜好调整颜色面料,实现高效个性化。这种服务思维让中式审美自然融入全球职场,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西蒙·柯林斯评价其设计:“具有全球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当芍药在今年纽约时装周春夏秀场上绽放,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的那一刻,也印证了职业装束与东方美学融合的无限可能。

华人设计师王陶为玖姿设计的“盛开”系列。图/Newscom

        归国华侨王雪,在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方面则有更大的雄心,她创立的“香云故里”,以香云纱为基因,以广州“锦纶会馆”为载体,一心想打造“一个宣传中国文化的阵地,一个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的基地”。

        王雪侨居美国多年,回国创业后遇见被称为“软黄金”的香云纱,这种源自岭南的丝绸需经薯莨浸染、河泥覆涂、烈日曝晒等13道手工工序,历时数月方成一匹,被誉为“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天时地利之作。王雪将香云纱从濒危技艺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美学,其代表作《行者·晤卿》系列以三年五辑的宏大规模,对话先秦诸子——“老子系列”以空灵米黄香云纱制成长衫,褶皱模拟水流形态,诠释“道法自然”; “庄子系列”用大地褐面料裁出禅意廓形,宽袖垂摆暗喻逍遥境界;“墨子系列”以皮革拼接蓝黑香云纱,绑带设计呼应墨家侠客的行走精神。

        在伦敦、米兰、巴黎,荷兰……还有更多的华人设计师正以独特方式书写东方服饰文化的故事:周翔宇将书法飞白融入西装剪裁,王逢陈以功能性面料重构中山装,郑晓春用中式盘扣点缀素白真丝,创作出“东方承诺”系列……他们如同文明的蒲公英,让更多人看见中国这片古老土壤中萌发出的现代时尚之美。

设计师林栖的品牌LIFE ON LEFT“生活在左”时装发布秀。图/Newscom

国风出海,全球化下的多维突破

        尽管国潮时尚在国内已成气候,但要出海走向全球,也远非商品贸易的简单位移,它更像一场美学价值的全球对话,一场跨越文化边疆的多维突破。

        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是国潮服饰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就像香港设计师杨大伟所指出的那样:“龙凤、太极等符号只是文化对话的起点。”真正的突破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最大文化公约数”。

        以品牌Sinocultural在迪拜旗舰店设置的互动绣坊为例,中东顾客挑选纹样后,中国工匠现场刺绣其名字缩写,这种参与式体验既保留苏绣核心工艺,又融入阿拉伯书法美学,客单价因此提升40%,当技艺超越地域成为共同语言,东方美学自然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而王陶在解说芍药裙时更展现出文化上的精妙转译:“芍药在唐宋是爱情信物,如同维多利亚时代的花语传统。”将陌生文化锚定在受众认知体系内,顷刻间使东方符号升华为东西方可共鸣的情感载体。

        而海外社交媒体也在成为新中式品牌出海的“高速公路”,典型案例是品牌Sinocultural设计的刺绣包袋——将宋代“锦中之冠”的宋锦工艺,与波西米亚抽象线条融合,古典而现代,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经过中东博主Aniqa Arsalan的时尚演绎,随即获得数万点赞,瞬间破解了观者“中式元素难搭配”的消费刻板印象。

Sinocultural设计的刺绣包袋。图/Sinocultural官网

        爆款产品的输出也不可少,迪奥事件后,马面裙意外引爆全球关注,TikTok掀起 #horsefaceskirt热潮,马面裙在全球90多个国家社交媒体传播,伦敦快闪店中旗袍单品定价达200-300欧元,打破了海外消费者“中国制造=低价”的刻板印象。民间组织也加入积极交流,比如纽约汉服社便通过“试穿体验+文化讲解”模式,让马面裙成为海外认知中国美学的入口。

        “时尚语言能跨越国界,将爱美之人汇聚”,在中国文化自信觉醒的时代,国潮风尚走向全球,背后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美学的再发现与再诠释,它以服饰为载体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它的本质是让世界重新发现中国——不是通过博物馆里青花瓷和文物的静默,而是通过每一个鲜活的人,“穿”出当代中国的温度和底蕴。

(本文为《美华》杂志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洛杉矶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美华》杂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