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伊斯特布鲁克(John Easterbrook)

史迪威将军(左四)正在视察中国远征军。图/Newscom
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国家记忆”展览,是对美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援助中国、以及当时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一次温暖致谢——这是“国家记忆”展览首次登陆美国。长期以来,中国民众对美国在战时给予中国的援助知之甚少;然而,现如今,当历史的真实以图像直观呈现于眼前时,人们便被激发起探索这段属于自己历史的浓厚兴趣。该展览在美国展出,同样承载着希望:如同它曾带给中国人民的一般,让美国观众重温七十年前中美之间的深厚友谊。
位于云南的腾冲公墓中,设有一块石碑,以纪念那些在战争期间于周边地区阵亡的美国军人。2003年,我们联系了美国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的特里普·怀尔斯(Tripp Wiles)。特里普随后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在当年下半年,共有19位美军的姓名被确认,并符合在腾冲及其周边地区阵亡的判定标准。这些姓名被提交给腾冲的官员,随后为每位阵亡士兵专门制作了刻有姓名的纪念石碑,以纪念2004年腾冲战役六十周年。
从根本而言,这19位在腾冲纪念的美国人,不过是腾冲人民对美国在那段战火纷飞岁月中所给予帮助的深切感激的象征。腾冲市民视所有美国人为友,而中国人也从不忘记每一位曾伸出援手的朋友。
这一项目,也为为著名民间学者章东磐先生进一步开展有关中缅印战区(CBI)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上千张有关中缅印战区(CBI)的历史照片。在获得私人捐助后,他组织了一支小队,前往美国扫描这些照片,并将其带回中国用于研究与展览——这支团队最终共完成了约23000张照片的扫描工作。

史迪威将军(General Joseph W. Stilwell)。图/Wikimedia Commons
回到中国后,他们从这批资料中甄选出一百多张照片,作为美国援华行动与中美战时友谊的象征性见证。这一名为“国家记忆”的免费展览先后在深圳、腾冲、重庆、台北、杭州及北京等地举行。我也亲身参与了其中几场展览。
展览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段长期被忽视的时期,成功唤起了各年龄层观众的浓厚兴趣。正是通过这些影像资料,那些曾真实发生的牺牲——无论是国民党将士,还是美国军人——才得以被鲜明地呈现在每一位中国观众面前。
这些展览的主题之一,是“连接”——那些多年来一直希望与其他老兵后代相识的人,最终在展览中相遇,并分享了各自祖辈的故事;还有中美双方的后代,在了解了那段延续多年的战时友谊后,表达了对彼此祖先的敬意,并希望延续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不仅如此,还有人在展览中第一次从这些此前未曾见过的照片中认出了自己的祖先;更有一些人,在这些影像中首次见到了祖辈的容颜——那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掉的家庭记忆,如今得以片刻重现。
随后,该展览被带到华盛顿特区,作为对那些在二战黑暗岁月中向中国伸出援手的美国人民的一份小致谢与慰藉。
2011年,在章东磐等中国民间人士的推动下,腾冲举行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纪念活动。当年9月,一座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被正式安置于腾冲公墓之中。出席揭幕仪式的尊贵嘉宾包括美国国防武官戴维·R·史迪威准将(Brigadier General David R. Stilwell)。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有现役美军军官访问腾冲。

2015年9月,史迪威在北京被授予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勋章。图/Newscom
我也与章东磐合作,致力于确保史迪威家族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拍摄的照片能够为中国公众所见。这些照片并非官方档案,而是由史迪威本人及其亲友在当时拍摄,内容涵盖其家族在北平和天津的日常生活,以及史迪威在中国各地旅行期间所拍摄的影像。如今,这批资料被分别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的历史图书馆。
所有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积极意义,即将关于战争的新知识带给中国公众——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历史认知方面的转变,也体现了对国民党将士在抗日战争中所作重要贡献的肯定,以及对美国援助的正式认可。
史迪威将军(General Joseph W. Stilwell)作为二战期间中缅印战区的总指挥官,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备受尊敬的声誉。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士兵与任何国家的军人一样英勇善战,毫不逊色。作为回应,中国人民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始终活在他们心中。正如一句中国俗语所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史迪威将军正是这一情谊的典范。
事实上,史迪威在中国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他在美国本土的影响。我们希望,这一展览以及未来的相关项目,能够延续史迪威将军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在某种意义上,继续推进那段跨越国界的友谊,并加深对他当年如何开启这段友谊的理解与纪念。
(本文作者系史迪威将军的外孙,文章写于2014年9月10日,改编自《国家记忆》画册,内容有删减。翻译:董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