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和E人标签潜藏的奥秘
陈华(心理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专业会员)
近两年,网上出现了各种版本的MBTI测试,谁都可以测一测,然后给自己贴上标签:无论是熟人之间社交,还是在社交活动中破冰,年轻人多了一个好玩的话题,简单的MBTI测试,成为年度热门社交标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之变迁。
你是I人还是E人?这似乎成了当下社交中最好用的破冰话题。 图/Shutterstock
“我是谁”&“我应该是谁”
你是I人还是E人?这似乎成了当下社交中最好用的破冰话题。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第一,帮助了解“我是谁”;第二,帮助“我”适应环境。前者是自我心理的基本维度,后者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对自我的探索,是需要工具的,MBTI作为一种心理测量的衍生产品,也基于这两个角度。
早期的社会和文化教育,更加侧重于“我应该是谁”的社交角色的培养。团队文化影响之下的自我,会根据群体的要求和标准,改变和适应环境。在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心理学和文化产品进入大陆后,年轻人借助这类工具,了解自己的属性,探索自己的潜力,扬长避短,用于学习、工作、恋爱等具体的领域,然后“查漏补缺”,指导自己去改变,变成“合格”的从众模式下的“应该的我”。
20多年的新文化发展和互联网文明环境下,年轻人对自我概念的观念也有很多的改变:“我已经不关心应该成为谁,而更想知道自己是谁,或可以成为谁。”MBTI这个工具的产生也迎合了这一人群的心理需求。MBTI测试是一个自评量表系统,测试大多数都是主观题(如,某种情境下,你觉得自己是如何的?),被试者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的主观色彩。所以,当有人问:MBTI的测试结果准不准?我会回答:这个测试的结果包含一部分有自证倾向的因素,指向的是“我期待自己可以成为谁”。
简化的背后,是为了“不想复杂”
MBTI的测试里会出现多种排列组合的结果(E&I、S&N、T&F、J&P),而大家谈论最多的是I人、E人这样一种简化的社交标签,这和它的简便易懂的属性有关,也体现了我们的大脑对新事物判断和反应的一种基本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克莱茵通过大量的临床儿童观察研究,提出了一个心智发育的观点:婴儿在发育的早期(0—6个月),身心和大脑发育还没健全,无法去理解复杂的环境和刺激,因此会选择简化外部信息,通过把世界分成好坏、黑白简单对立的两个极端来相处(比如,给我奶喝的就是好妈妈,白天去上班不陪我玩的就是坏爸爸等等)。克莱因称之为“偏执-分裂位”。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会逐渐整合原来黑白分明的两个极端,综合处理复杂的外部信息(那个对我很严厉的爸爸,也会带我去公园玩,给我买巧克力:好爸爸和坏爸爸都在一个人身上)。克莱因把这种更成熟的心理位置叫做“抑郁位”。
虽然抑郁位会更加成熟和客观地体现真实关系和对象的属性,但它会耗费大量的认知、思考的成本。所以,我们的大脑也时不时会“退行”到婴幼儿时期的早期,去享受非黑即白的二元简单思维的快乐。
在当下,大家在社交中把人简化地贴上了I人和E人的标签,也是这种“不想复杂”“开心就好”的思维模式的反应。MBTI带来的是启发,还是一种答案?是我们自我的探索工具,或是简便随意的标签?值得大家继续思考。
MBTI测试成为年度热门社交标签。图/Shutterstock
别被标签限制住自身和他人的展
樊漓云(MBTI认证施测师,MBTI中国唯一官方机构-Skill& Will公司资深培训师,国际员工心理援助专业人士)
作为全球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的MBTI,距今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严肃的人格测评工具。我做MBTI施测培训师也有十几年了。最近一两年,MBTI的话题热度特别高,从一个专业严肃的测评,变成了带有娱乐属性的社交话题。在我们这些专业施测师看来,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
专业的MBTI测试,不是网上看到的模样
MBTI诞生在美国,是由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及其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根据荣格有关心理类型偏好的理论研发的性格测评工具。
对于人格的概念,公认的是个体的人格是由天生部分和后天养成的部分组成的。MBTI工具测评的是个体先天的部分,而这个部分相对稳定。
我在1998年接触到这个测试,可能是大陆最早一批接触这个测试的人之一。它在全世界都被广泛地应用,其运用主要在三大领域:
第一是企业和组织帮助员工自我发展,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沟通方式、冲突应对方式、行为模式等,同时也在领导力、团队建设方面使用。
第二是婚姻咨询,用于了解性格偏好在婚姻关系中对彼此融洽度的影响。
第三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帮助教师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标准的MBTI测试,第一步STEP ONE是93题,第二步STEP TWO是144题,做测试的时候可以选其中一个来做。两套题目的差别是,STEP TWO会在每个偏好下面增加5个子维度。
测试共有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调整心态。第二个步骤是答题。第三个步骤是自我测评。这个步骤特别重要,它必须由施测师和被测者一起完成,包含了对这个测试的理论介绍和每个维度的偏好解释以及自评,帮助被测者理解MBTI所有的维度,所有的偏好的意义。这个步骤也是一个自我澄清的过程。第四步是测试报告,一般会有5页或10页的篇幅,配一本专业的理论介绍的册子。第五步是施测师和被测确认被试的MBTI性格偏好类型组合,即找到“我是谁”。
MBTI测试是一个自评量表系统。 图/Shutterstock
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藉由标签寻找掌控
MBTI在大陆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为什么现在一下子火了呢?这个话题,我和圈内的一些朋友也聊起过。我们感觉到,当下的大环境,和早些年相比,多了很多不确定性,作为生命个体,我们都希望能够有一定的掌控感,MBTI正契合了我们对稳定性的一个要求——给自己及周边合作的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一个解释和理解。
很多人在网上找MBTI测试题目做,然后获得了一个自己的标签。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个测试流程不规范。很多网站上的测试,是从专业的MBTI量表里选了一些题目,进行了改头换面,或者比较粗糙的翻译。有时候有人拿着这类测试结果问我:“樊老师,我之前测过一次是ISTJ,今年又测了一下,我是INFP,为什么发生这么个变化?”每回遇到这类情况,我都只能笑笑,“你是在哪里做的测试,测试过程有施测师和你确认过吗?”
但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如果把MBTI测试结果看作一种娱乐属性的游戏标签,那它的确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社交话题和共同语境。当大家用同一语境谈论彼此的一些特征,一些行为,就变得有趣好玩了,人际交往变得轻松,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个体的掌控感也会得到回应。
作为心理咨询师,有时候我们会提醒来访者,不要轻易给自己或者别人贴标签——即不要“固化”标签,不要被标签限制住,认为我或TA就是这样的类型,我或TA就干不了某些事情。
比如说:你可能是一个I人,但这并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一个需要大量人际互动的优秀的销售。性格的构成既有先天的部分,也有后天的部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一个I人也可以掌握很好的人际互动沟通技巧,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可以做决定的,而不是这个标签来帮我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