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富华
摄|邓正龙 、张虹等
在夕阳笼罩的傍晚,我们来到圣城拉萨,来到了布达拉宫脚下。站在布达拉宫前,时间也似乎定格了。而我也有些恍惚,时光似乎有些交错。行前,我曾收集了行走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的“印记”——在清末民初风云际会的岁月中,有太多的内地人、外国人到了这里,他们也留下了不少文字和图片。在这一时刻,这些文字幻化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像,在我面前晃动。
傍晚从拉萨河远眺布达拉宫,日落魔幻时刻呈现出来的蓝色调,为布达拉宫增添不少神秘感。(视觉中国)
拉萨周围无城廓,两面临河,一面倚山,唯一隅有少许堡垒,略如城门。”1930年2月23日,经过长达7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民国特使刘曼卿从南京到了拉萨,在当晚的日记中,刘曼卿记下了这样一行字,为我们留下了90多年前拉萨的一张“面孔”。
1923年,走进拉萨的法国人大卫.妮尔,给拉萨的“面孔”与刘曼卿笔下的大致一样:“拉萨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也是其首府,但它远不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它被建筑在一个宽阔的山谷中,位于吉曲河(拉萨河)的右岸。黄昏使之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巍峨的崇山峻岭是该城的城墙。”
在更早的1846年1月29日,法国人古伯察到了拉萨:“经过18个月无数的苦难和障碍搏斗之后,我们最终到达了旅行的终点。拉萨不是一座大城,其方圆最多有两法里,它也不像中国内地的城市那样被城墙环绕。当地人声称过去曾有过城廓,但在西藏人反击不丹及印度的一场战争中被完全摧毁,今天已找不到任何城墙的痕迹了。在城郊之外,我们看到栽有大树的庄园,该城具有一片绿色的城墙。”
在大昭寺前做大礼拜的藏民。(邓正龙 摄)
“雪域高原义乌”
拉萨,有太多让我们着迷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我走上街头,我的眼光依然在藏茶身上。位于西藏拉萨北京东路的冲赛康商场,是目前拉萨市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冲赛康,藏语意为“观街楼、集市”,是拉萨最有烟火气息的一处地方。商场内商品达万种以上,从小百货到服装,共分为十大类区,一楼主要经营食品、酥油、蔬菜、肉类、杂货;二楼主要经营鞋、百货、五金、香烟;三楼主要经营服装等,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有“雪域高原义乌”的美誉。在这里,我看到了来自雅安藏茶的身影。这里也有藏茶销售,有高品质的茶砖,也有大众消费的竹篼装的条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最让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八廓街,流传甚广的是文成公主与大昭寺的故事,也是大昭寺建在八廓街的关键。传说,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谙熟星象和五行说,她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整个青藏高原地形似一位躺卧的罗刹女之像,必须修建寺庙镇住她的心血和关节,而拉萨河谷中的卧塘湖便是罗刹女的心脏之所在,大昭寺必须在此修建以镇魔。
公元17和18世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颇为繁荣,拉萨城区有了较大拓展,一条条街巷,以大昭寺为中心,朝四面八方辐射,街巷与街巷交叉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街口,一处处市场。佛教寺院、王侯宫堡、贵族府邸、商业铺面、平民住宅,在街道两边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堪称雪山环绕的繁华世界。
拉萨八廓街上售卖铜器的小摊档。(视觉中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拉萨老城发生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巨大变化,新的楼房、新的街市,像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原有的老街,原有的房屋,逐渐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消失。但八廓街风貌依旧,木石结构的建筑,房顶四角插五色风马旗的藏式平顶楼房。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红、黄、白、蓝色相间的短皱幔布,只是视窗多了一些姹紫嫣红的盆栽植物。
人们常说,如果没来八廓街,就没来过拉萨。放下人生一切烦恼和负重,在八廓街上走走瞧瞧,一场心灵之旅便由此而始。在这里逛街,更多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买,只想混迹在人流中,自由随意地漫步。摇着转经筒的藏族阿妈、走路极快的小喇嘛、神采飞扬的康巴汉子,还有左顾右盼的藏族少女,都是街上最美的风景。
“拉萨主要的街道都很宽阔,笔直和相当干净,至少在不下雨的时候……贸易和虔诚的仪式活动,不断把大批外地人吸引到了拉萨,使该城成了亚洲各民族的聚合地,街道上不停地聚集朝圣人和商贾。”在法国人古伯察的笔下,拉萨是繁荣的商城。漫步在八廓街头,鳞次栉比的藏式建筑特色鲜明,四通八达的羊肠小巷曲径通幽,人流如织、店铺林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这一片老城区增添了些许现代色彩。穿梭在小巷之间,休憩于大院之内,不仅能感受到拉萨老城区乃至西藏人文景观古朴的缩影,同时也能看到八廓街今日的繁荣。
点起心中的蓝月亮拍照留影点,远处是日光城堡布达拉宫。(视觉中国)
寻找藏茶巨商大院
八廓街东南拐角处,是拉萨古城区保存最完整的老院子,叫邦达仓大院,也就是前面在芒康发家的大茶叶商。这个大院的建筑极具藏式特色。 “邦达”是藏语的音译,“仓”是家族的意思。西藏曾经有句民谣:“邦达仓拥有天空,邦达仓拥有大地。”可见邦达仓当时的繁盛无人能敌。邦达仓如今是拉萨现在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宅邸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原是擦绒将军的府邸,后面卖给了当时西藏最大的商贾——邦达家族。从擦绒家族到邦达家族,八廓街上的这座大院见证了拉萨过往的风风雨雨。整幢建筑没有用一根钢筋、没有用一块水泥、没有一颗螺丝钉,全是石头搭木头混合泥土建的。房顶和一些房间的地面是西藏独有的阿嘎土。打阿嘎是西藏传统的建筑工艺,从材料的选用到整个制作的过程都是只有在藏区才能看得到:一群人站在屋顶一边唱着歌一边打着节拍敲打着地面,来回无数次敲打,才能完成。这是西藏最艺术的一项劳动。邦达仓大院还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已经改建成传统藏式风格邦达仓古建酒店,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藏式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虽然拉萨有邦达仓大院,但邦达仓的“根”并不在拉萨,而是在前面介绍过的芒康。只不过,芒康邦达乡那栋古老建筑,因偏安一隅,已有些破败。在风雨飘摇中,不知还能挺多久?
在拉萨寺庙除了供酥油外还可以供藏茶。(张虹摄)
在八廓街,我们看到了雅安藏茶的身影,一如我们行走在川藏茶马道看到的一样,依然与粮油、日杂百货放在一起。在一家“放心粮油店”中,摆放在最显眼位置的是雅安竹筐条形茶。更有意思的是,我在八廓街附近邂逅了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一姓陈的茶商,他告诉我,当初他开店只是卖茶,但生意不太好,看着别人把茶和粮油放在一起卖,他也如法炮制,粮油没有卖多少,但茶叶生意出奇地好。当茶与粮油放在一起时,意味着茶不仅是饮料,而是生活的必需品。藏族人外出打工、聚会也带着雅安藏茶出门,藏茶融入了藏族民众的生活中,伴随着他们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大昭寺前面卖酥油的摊档。(张虹摄)
拉萨逛老茶馆
离开拉萨前,我决定去坐坐这里的茶馆。当地人告诉我,拉萨茶馆跟内地不同,虽然每一家茶馆都准备了3种茶:酥油茶、甜茶和内地产各种茶,但去早了,只能喝酥油茶。他们给我推荐了位于八廓街的光明甜茶馆。拉萨有两家光明甜茶馆,一家叫“光明港琼甜茶馆”,另一家叫“光明商店餐馆”, 也称为老光明茶馆。至于哪家更老,当地人也说不清楚。两家茶馆隔街相望,光明港琼甜茶馆在丹杰林路上,老光明茶馆在丹杰林巷一侧。甜茶馆跟四川茶馆差不多,人们在甜茶馆晒太阳、闲聊、谈生意,也可以玩扑克、打印度克朗球,也可以天南海北的乱聊。
八廓街上粮油店里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是来自雅安的藏茶。(张虹摄)
想必甜茶馆是泊来品,因为甜茶是按“磅”售卖,这是一种英式的计量单位,光明商店餐馆的甜茶5元一磅,用不同尺寸的暖水瓶分装。而光明港琼甜茶馆里的甜茶可按杯买,茶客们端着茶杯,哪有空就可往哪坐,就像是在上海南京路拼桌吃灌汤包一样,这里是拼桌喝茶。一打听甜茶的来历,果然喝甜茶是一种英国传统,最先是拉萨一些民众效仿西方的喝法,至今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除拉萨外,在藏区的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甜茶馆。甜茶的味道有点像阿萨姆奶茶,用红茶、牛奶、糖或甜茶粉冲泡而成。
在八廓街边喝酥油茶年轻女游客。(视觉中国)
不可一日无茶
藏族人日常饮食里缺不了茶,“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但这里的茶是指酥油茶或川茶,并非甜茶。自古以来,西藏人喝茶不种茶。一直到建国后,西藏才在林芝开始试种茶叶,如今林芝易贡、山南错那一带都有了茶园。但由于适宜种茶的面积并不大,西藏的茶叶依然靠内地供应。藏族饮用的茶大多为砖茶,俗称“大茶”,主要来源是川茶、滇茶。他们喜欢“熬茶”,即是在茶壶中加上冷水,投入适量的茶叶烧开后,然后用小火保温,再加上少量的盐后即可饮用。这是最常见的喝法,也叫“清茶”。另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酥油茶。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相融,但藏族创造性的反覆搅制“水乳相融”,从而诞生了青藏高原最佳饮品——酥油茶。
开在拉萨布达拉宫山脚下防空洞茶馆。(张虹摄)
旅程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飞机从拉萨返回成都。走进拉萨贡嘎机场候机大厅,迎面而来的就是“藏茶”专柜,身着藏装的服务员热情招呼:“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带点西藏的特产回家吧!这里有藏茶系列产品。”于我而言,我想带回家的不是藏茶,而是西藏:一路上的自然景观,一路上的人文风情,让我们惊艳、惊奇、惊险、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