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裔声
“楚人遗俗阅千年,箫鼓喧呼斗画船。风浪如山鲛鳄横,何心此地更争先。”陆游一首《重五同尹少稷观江中竞渡》生动地描绘了宋代龙舟竞渡的紧张画面,也道出诗人认为的龙舟渊源。
在端午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的方式缅怀楚国大夫屈原,似乎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那么,龙舟的起源果真就是来自于纪念屈原吗?
宜昌秭归县屈原祠,屈原雕像。 图/视觉中国
“龙舟”的缘起
目前所知,“龙舟”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泽”。穆王,一般认为是西周第五代周王姬满,生活在距今约3000余年前。这里提到的“龙舟”,据专家考证,状如鸟头龙身,与后来的“龙舟”外形略有不同,且作为周天子的乘船,应不具备“竞渡”的功能与属性,只能视作后世认为“龙舟”的尊贵远亲。
“龙舟”出现在民间,并逐步带有文化具象,可能要起源于上古图腾崇拜及祭祀祈福的仪式。
有历史及民俗学家认为,伴随华夏先民在先秦时期向淮河、汉水、吴越长江流域逐步迁徙,中原的习俗与崇拜文化也来到了水系丰沛的南方,与吴越文明的本土元素逐步交流、融合,这一过程中,龙舟与龙舟文化慢慢成型。
2024年6月10日,南京玄武湖上的一场庆端午龙舟竞渡。 图/CNSphoto
包括闻一多在内的学者认为,中原先民原有的祭祀传统中,有对大洪水、伏羲、女娲等的崇拜,在很早就有用船、浮渡等元素进行祭祀的习俗,而船的造型中,也出现龙的形制。这一传统很可能伴随华夏先民南下迁移,来到了水系发达的南方。而江汉流域的吴越文明对于图腾龙的崇拜早已有之,龙型原始舟船,甚至在五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遗址中就能找到,当地部落保有在春季通过竞渡向龙进行祭祀的传统。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龙舟的来源,也是和南方“送瘟神”的传统相关。由于农历五月在古代多是瘟疫高发季。瘟疫流行后,由于缺乏有效治愈手段,先民往往通过巫术“送走”被认为带来疾病的瘟神。据民俗学家考证,先民采取船载的方式,将瘟神画像置于小舟中,多摆供品,推船顺流而下,祈祷疾病远离。这种驾船“送瘟神”的民俗再逐步与图腾崇拜及春季上巳、端阳(后称端午)习俗相交融,慢慢形成在五月五划龙首船祭先祖、祈雨去瘟的文化。
元·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不同地区的龙舟起源传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龙舟文化的真正起源或许很难厘清,于是浪漫的文人墨客便希望通过追思寻古来探访它的来历。大家熟知的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后世书籍也多采信这一说法,屈原也被默认为龙舟起源的“专利所有人”。但在中华大地,尤其是民俗传说中,关于龙舟起源的历史人物,可就不止屈原一人了。
在吴越文化核心的苏州,这一殊荣属于早屈原200余年的伍子胥。当地人认为,吴王夫差中越国离间计,赐功臣伍子胥自尽,并在听说后者死前预言吴国将亡后大怒,将伍子胥尸首包于革囊,抛进闾江,传说这一天是五月五。当地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年在这天划龙舟到江心祭奠,并逐步衍生出佩香囊、悬菖蒲、挂钟馗等习俗。
浙江人绍兴人则会说,龙舟传统与汉代会稽(绍兴)孝女曹娥才有关。据《后汉书》记载,曹父五月五驾船在舜江迎神,不幸落水失踪,14岁的曹娥沿江哭喊寻父,17天未果投江自尽,5天后只见曹娥尸首抱着父亲遗体浮出水面,当地人大为感动,为表彰孝女,以后在每年五月五都要到舜江(现曹娥江)举行龙舟比赛作为纪念。
龙舟的龙头上扎满了艾草。 图/CNSphoto
不止汉族,一些少数民族不仅有龙舟习俗,更有着自己认可的龙舟发源说。贵州苗族,每年五月五都要赛龙舟。据传说,苗族英雄保为报杀子之仇,手刃凶龙,龙死后托梦苗人,如能用树做成龙身,在水面划行,将保佑风调雨顺。此后每年,苗族人都会在五月进行龙舟赛,祈福保平安。
苗族龙舟也如传说中的一样,用掏空树干的杉木或梧桐而制,船首雕刻龙头,并结合当地独木舟文化,演化成独特的“子母龙舟”,比赛时,每船需配一老一少作为艄公和锣手,据说是象征英雄保和他丧身龙口的儿子。
而在云南傣寨,每年傣历新年所举办的龙舟赛,据说是为纪念智斗国王的英雄岩洪窝。传说西双版纳国王因悔婚,刁难英雄七天内造出舟船与国王船队比赛,岩洪窝在龙王帮助下完成了造船,并在国王下令撞船害命的危机时刻,再得龙王相助,战胜国王。傣族人为纪念英雄、感谢龙王,每年都要划龙舟。
龙舟的起源,无论是来自华夏及吴越先民早已有之的祭祀传统,抑或是祛病祈福的民间习俗,还是纪念与缅怀屈原、伍子胥、曹娥,或是少数民族英雄的史诗回响,这一传统文化的“创始人”还真不一定由屈原专美,桂冠花落谁家,还未有定论。
赛龙舟前举办的“龙眼点睛”仪式。 图/CNSphoto
多种多样的龙舟民俗
龙舟文化,如它千百年前的起源一般,在年复一年的劈波斩浪中不断演化交融,在不同的地域,结合不同的风俗,在中华大地上衍生出多元而丰富的民俗文化。除上面提到的苏州、绍兴、苗疆、傣寨外,大江南北各式不同的龙舟习俗令人目不暇接。
杭州西子湖畔,每到端午,有为致敬范仲淹造福一方而举行的龙舟竞渡;在温州,四月初都要为祭祖敬神而特别举办俗称为“上水”的龙舟大赛。湖北宜昌,龙舟融入更多祭奠屈原的元素,每条龙舟上需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赛前仪式上,主祭官高诵“招魂曲”,据说这一习俗从南朝开始,流传至今。而江西的客家人,则会以宗族姓氏为单位打造龙舟,每年比赛前要全体宗族出动,前往当地龙王庙“请龙”,举行祭奠龙王与先祖的典礼。
西北的陕西也有龙舟的踪影,在安康,为适应当地湍急的汉水,龙舟宽而短,除直线竞速,赛制中还有环绕、折返等环节,现场的“挠手”除在船上指挥,还进行舞蹈表演,因为船型缘故,安康的龙舟手是跪着划桨。西南的四川新津也有自己的龙舟,但比赛所争夺的并不是谁第一个冲过终点,而是哪支队能在赛场上抢到最多的鸭子,这场面真和别地的龙舟赛大不一样。
在民俗文化与水系同样发达的岭南,“扒”龙舟从五代十国开始,横跨宋元明清至现代,在本土祭祀的基础上,产生出各省中或许最为多元的龙舟风俗。顺德,龙舟分为“游龙”“赛龙”,前者体积大,为观赏之用,后者则为竞技,赛舟前,当地人要举办“龙眼点睛”仪式,致敬汉初将军周勃。
在南海九江,龙舟则奇妙在“埋”“挖”的环节——每年十月龙舟赛后,当地人都要将龙舟沉埋于水底,第二年比赛前举行“起龙”仪式,把龙舟挖出,清洗上色后再进行比赛,周而复始。在中山,龙舟可不能随便起名字,所用称呼必须与当地庙宇有关,这一习俗在石岐尤甚,都成了当地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潮汕,当地人出于对黑色的忌讳,所造龙舟中绝无出现“乌龙”的可能,而在比赛或训练前,每艘船都得去龙王庙或其他神庙祭拜,与苗族龙舟类似,潮汕龙舟也得寻找一名男童坐镇,叫“靠龙规”,比赛时男童斜躺龙颈,一边配合划桨,一边吹着哨子,十分“拉风”。
在香港,龙舟从最早去瘟除疫的作用发端,与“水上人”竞渡文化结合,经英国人花维路的改革与推广,成了各阶层喜爱的全民运动,每年龙舟赛开始前当地人还需到清水湾天后古庙“掷杯”,在得到天后娘娘“胜杯”后比赛才能举行。
6月8日,2024年第十届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在英国索尔福德市开幕。 图/CNSphoto
龙舟文化走向海外
龙舟,不仅传承着中华文明赋予它的丰富精神内涵,承载不同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先辈伟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也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从最早在香港起步,龙舟随着移民的足迹,划到了国际的舞台。在美国波士顿,自1979年起,每年都会在查尔斯河举办上百支龙舟队参加的波士顿香港龙舟节;加拿大多伦多则从1989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国际龙舟节;欧洲专门成立全欧范围的龙舟协会,组织策划龙舟比赛,今年第15届大赛7月在捷克举办。
2022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龙舟比赛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 图/Newscom
龙舟也正一步步迈进世界大赛的舞台。2005年,澳门东亚运动会上龙舟首次成为正式竞技项目;5年后成为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018年第二次出现在雅加达举行的亚运会上。
东京夏季奥运会,龙舟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出现在奥运赛场。而在今年巴黎举办的奥运会上,龙舟又再次以表演项目的身份,现身塞纳河上,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向世界诉说来自中国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