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时光纹理中的艺术缱绻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电视有限公司、彼岸文化基金会策划与制作的《华人之光(The Glory of Global Chinese)》特别节目《美国博物馆里的中国故事》系列报道的第五篇,作者为中国电视有限公司(美国)总经理梁大为。摄制组走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纳尔逊·阿肯金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专访了四家博物馆里研究、宣传、保护和修复中国文物工作的馆长、部门负责人、策展人和文物修复工作者等20余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本刊之后将继续刊发该系列报道内容,敬请期待。

        张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部主任,负责跟中国文化艺术相关的展览、陈列、收藏和研究工作。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Newscom

艺术之旅缘起考古梦

        我采访的所有在博物馆里工作的人中,张帆与博物馆结缘的原因可能是最独特的。中学时,看过《夺宝奇兵》这部电影后,他对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历史所遗失的信息,然后与古人对话。怀揣着这个梦想,考大学时他报考了中国两个最有名的考古专业,其中一个就是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并被保送录取。

        吉林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自己的考古梦想,他来到美国,先在田纳西州的范德堡大学美术史系取得了硕士学位,然后再在罗德岛的布朗大学取得了美术史的博士学位。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策展人是他梦想的职业,这个职业不但可以有很多机会与当代的各种艺术流派打交道,而且也有机会和古代的消失的文化做交流。因此,完成学业后,他先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学院博物馆(Smith College Museum of Art)担任策展人,再在佛罗里达州立的瑞林博物馆(Ringling Museum)担任亚洲艺术的策展人,最后来到旧金山的亚洲博物馆,迄今已经工作了6年。

张帆正在接受采访。 作者供图

        作为策展人,张帆认为,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怎么能让大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文化。可能现在我们从第一个层次——接受,这方面来讲,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大家认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艺术中的一员,曾经辉煌灿烂过,而且曾经影响过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但是从另外一个层次——了解,这方面来讲做得还不够。

        我马上追问到,现在中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整体影响力如何?张帆严肃地说:“我们作为亚洲或者中国艺术策展人,肩上的这个担子很重,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去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发展的环境不同,毕竟几千年来就是有各自不同的轨迹。”

        但是现在张帆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挑战。一个是不同的时代,大家的兴趣或者接受程度,受到了一些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艺术独领风骚。但是现在韩国艺术,特别是韩国当代艺术,更容易被美国观众所接受。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注意到不同文化间的,各种展览间的竞争。中国文物因为它的精美程度、稀罕程度,还有它的精妙构思,非常受美国的观众所欢迎。但是如何推广这些精美的中国文物,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特别是在当今越来越多的文化传统,越来越多的展览,越来越多的创作风格蜂拥而至的时候,如何让中华文化脱颖而出,这是值得所有中国策展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帆正在工作。  作者供图

东西对话加深了解

        为了让美国观众更深入地感知中国历史和文化,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最有特色的项目就是免费帮助会员鉴定文物。张帆介绍到,在美国,收藏的兴趣很大众化。有很多美国的家庭,他们的祖上或多或少跟远东有过交集,带回来了很多有意思的艺术品。在美国博物馆的观众当中,就有一个很大的需求,想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怎样的历史?为什么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欣赏,所使用?他们如何更好地把这些艺术品介绍给他们的后人,或者是捐赠给博物馆?因而,博物馆经常会收到会员群体的需求——要求博物馆帮助他们进行文物的鉴定,同时帮他们培育起一个好的收藏心态和背景知识。

        另外,鉴藏是很重要的帮助去伪存真的一个方式。因为在海外有很多流传的艺术品,来源有问题,或者是它的形制有问题。博物馆希望帮助观众去伪存真,以后他们捐赠艺术品给博物馆的时候,会有一个更好的来源渠道。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继续收藏中国艺术,而不会望而却步,被这些后期制作的一些艺术仿品所打击,或者是不愿意再继续去购买一些昂贵的中国艺术品。

张帆正在讲解张大千画作。  作者供图

        在美国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张帆对于哪些中国艺术形式在美国观众中比较受欢迎,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在西方博物馆系统中间,绘画和雕塑是最让观众感兴趣、最打动观众的两大主流艺术传统,特别是中国绘画。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强调笔墨和线条的艺术,另外一个就是强调色彩构图和视角的艺术。那么如何把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在西方进行推广,策展人就得想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不久之前举办的“张大千艺术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张大千先生作为500年来,第一位非常成功地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大家,特别是他在60年代以后的泼墨、泼彩的技艺,非常恰当地吸引住了西方观众的兴趣。通过不确定的、非常偶然性的笔墨的变化,或者是色彩的融合,使得宇宙万千之象在纸上呈现出来,让西方观众了解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奥妙。

一名观众正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参观。  图/Newscom

文化桥梁融汇古今

        张帆原来在美国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工作,那里的博物馆观众群体和旧金山的博物馆群体有不一样的地方。佛罗里达有很多退休的美国老年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充满了一种对东方的向往。对他们来说,博物馆把展览办得有意思,并且跟西方文化接轨最重要。现在,旧金山有一点不同的是,旧金山的100万居民中间,有20%是华裔,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策略,强调中华文物的精品性,这样更容易让展览和本地观众所接轨,更容易打动本地观众。

        比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公元338年的鎏金铜坐佛,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绝品,因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佛教造像,是所有介绍中国佛教艺术的历史书籍里面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通过历史记载,东汉明帝时期,即公元78年的时候,佛教艺术在中国已有明确记录,佛像的崇拜也已在宫廷中有所记录。那么为什么这件作品重要呢?因为这件作品让我们知道在公元338年,在佛教艺术沉寂了200多年之后,突然有一件中国化的佛教艺术品出现。因为早期的佛教艺术品都是直接从印度北部,或者今天的巴基斯坦传入中国的,他们大多直接照搬当地的佛教艺术的造相和艺术传统。但是这个作品是中国化的一个艺术产品,体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公元338年的鎏金铜坐佛。  图/Newscom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件作品的纪年能超过这件作品,所以我们可以准确地说,在公元338年、后赵建武4年,佛教中国化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的因素已经开始兴盛起来。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尊鎏金铜坐佛后面所刻铭文提到,佛像的捐助人是一位竺姓的僧人,使用这个竺姓的人当时基本上是从印度过来的僧人。因此是印度的僧人为了让中国的信众更好地了解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最早开始资助佛像,在这些佛像里使用中国因素的。这就是我们把历史人物和艺术传统联系在一起才得出的结论。

        其实,张帆现在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将中国的文化本土化,让美国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我能感受到,他在孜孜不倦地联系古今、融贯中西,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大洋彼岸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