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乡土情怀

作者:王然

        “我是个00后,今年刚毕业,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回家种地了。”今年3月7日,决心成为一名“新农人”的扬州大学毕业生陈乐,用一条抖音短视频公布了自己的决定。

        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80后不愿种地,90后很多人都去了大城市,我们00后很多人会把小麦当成韭菜。现在从事农业的,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农人,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农村根本看不见年轻人,更别提田里了。大部分老农人种地根本挣不到钱,有时候辛苦一年,连本都回不了。”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禾丰镇民胜村,00后大学生吴浩(左一)带领同伴用无人机一起为莲藕喷洒农药。吴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通过亲戚引领开始自主创业,利用高新技术辅助种植了100亩莲藕。  图/cnsphoto

        23岁的陈乐出身农村,学的是畜牧专业,对农村和农业的现状有充分了解。他乐于探索和实践,读书期间就尝试帮商家运营抖音,琢磨引流技巧。等到快要毕业,该选择职业方向时,陈乐梳理了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资源,决定回到淮阴农村,与承包了100多亩地做西瓜大棚的表哥一起创业。

        陈乐的大学同学里,有不少在准备考研,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回到家乡县城准备考事业编,余下的则在读书的城市“随便找个工作干一干”。在陈乐看来,处境最好的同学,是到专业对口的养殖场工作,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近两年,应届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是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158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5月,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20.8%,较4月的20.4%进一步攀升0.4个百分点,连续两月创2018年有统计以来新高。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跟农业有关,新农业是大势所趋,从事三农行业也会有很多新的政策(扶持)。”陈乐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上班,我更喜欢农村生活。”陈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牛玲玉和母亲一起在直播平台上推介销售葡萄,在大学读书期间,牛玲玉学到了许多现代科学管理葡萄技术,大学毕业返乡后,她将掌握的现代技术带回乡村,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图/cnsphoto

“秒变小学生”

        “大学生怎么了?只要你干了农业,秒变小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乐的视频都是记录自己作为“农业小学生”是如何在瓜棚里学习。

        要给西瓜打药,陈乐才知道,他在视频里看到的那种全自动化大棚,投资额动辄就要上百万元。而在表哥的大棚里,农药装在一只固定位置的大水箱里,要打完整个大棚,需要人拿着水管来回走动喷洒。打药意味着在大棚里站一整天,忙完一天,腰酸背痛,呼吸道也会不舒服。

        要给西瓜授粉,陈乐才第一次知道,花朵还分为公花和母花。操作时,要把公花摘下来,把公花上的花粉一点一点涂在母花上。“母花的花蕊上都必须得涂到,这是非常精细的工作,必须得靠人力一朵一朵地涂过去。”陈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授粉直接关系到西瓜的收成,为此,表哥不敢将工作交给雇来帮工的工人,也不肯让初来乍到的陈乐直接上手。陈乐观察学习了两天,才被允许操作。60亩大棚西瓜的授粉,全靠表哥、陈乐和阿姨三人一起完成。陈乐自诩是不怕吃苦的农村娃,可授粉结束,他得休整一整天才能缓过劲来。

        但陈乐觉得,这还只是最初级的挑战。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短视频,为家里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搭建一个可以获取更高利润的零售渠道。这意味着他需要输出更吸引人的内容,获得更大流量。仅有流量还不够,“你的账号应该更加人格化,成为粉丝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才能把你的东西卖给他们。”

        陈乐的尝试并不顺利。因为他太年轻,又缺少经验,要输出西瓜种植技巧等内容,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比不上抖音里四五十岁的老农人面孔。他本希望能在今年5月西瓜上市的季节积累足以支撑零售的粉丝数量,但效果不及预期,他感到了挫败。

        陈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要成功打通从种植、内容生产到销售的链路,仅仅亲力亲为地参与种植,展现劳作过程是不够的。在他看来,要成功做起一个“新农人”账号,就不能只作为一个边缘角色,为表哥辅助。相反,自己必须得是一片农田的主人,为农田和实实在在的产出全权负责,只有这样,做出的内容才足够真实,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但问题在于,要独立成为一片农田的主人,就意味着土地承包、农资购置,这都需要资金。陈乐刚毕业,没有足够的积蓄,需要靠兼职工作来支撑他做短视频的支出,独立经营农田则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阿渔妹”郑露婷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她是一名涉足三农领域的“新赶海人”,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赶海和渔村的日常生活走红网络,吸引近百万粉丝关注。 图/cnsphoto

当应届生汇入“新农人”潮流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真考虑将农村和农业当作自己未来的出路。

        过去的几年间,本科毕业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1.0%)较2017届(0.7%)增长了43%。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检索“大学生返乡”、“大学生助农创业”、“大学生新农人”,有越来越多站在农田里的年轻面孔,养猪、卖核桃、种菌子、卖茶叶、卖水果、放牛、种藕,他们或是讲述自己的返乡故事,或是展示耕种、收获的过程。“三观正”、“未来可期”、“靠自己劳动创造财富不丢人”、“只要不啃老,什么工作都不丢人”,对于这样的内容,评论区里总是涌动着善意和鼓励。

        “我们的教育,整体上还是比较封闭、标准化,不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足,被一种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束缚。这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共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会表现在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储朝晖看来,面对困境,青年人最需要的是丰富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思考,来找到各自的解决办法。“在所有的思想中,最关键的还是‘开放’。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但由于年轻人长期受到标准答案思维的禁锢,思想是封闭的,判断能力还比较低。”储朝晖说。

        像陈乐这样有乡土情怀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利用新媒体展示农村与农业,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营销思维在农村实现价值创造的年轻人,被称为“新农人”或“数字农人”。

        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抖音上的“三农”内容万粉创作者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242份有效样本,调查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有82.7%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有85.6%的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62.96%,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比33.33%。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农人”总量在200万人左右,多为跨行业转入,创业资金以自有为主。他们大多是在其他行业有了一定工作阅历、创业经验和资金积累后,进入农业领域“再创业”。问卷调查显示,57.6%的人曾在民营企业工作或属于自由职业者,30.2%的人有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12.8%的人曾外出打工,7.9%的人是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后直接成为“新农人”。

        经过半年的历练,陈乐认为,回乡创业并不适合自己这种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种植知识和技术的“小白”。这与前述研究的调查结论相吻合,前述研究指出,“新农人”较一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更突出的土地、融资、雇工、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困难,还要面对家庭不理解、社会不认可、对农业不熟悉等自身问题。

        “既不能说青年人下乡就没有好选择,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青年人在城市里找不到好工作,就该让他们下乡。”储朝晖认为,当前,对于青年人返乡的现象不能做一概而论的判断,返乡究竟是不是好选择,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专业兴趣,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而政府则应该创造一个城乡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局面。

        “城乡一体化,不应该是区分中心和边缘的一体化,而是平等的一体化。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仅靠一个个个体去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非常困难。要解决乡村的问题,包括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都需要建立这样平等一体化的社会机制。”储朝晖提醒。

        “我坚定地看好新农业。”陈乐告诉记者,经历了半年的探索,他目前将重心移到了他擅长的短视频运营工作,靠这些工作积累资本和人脉,他的目标仍是聚焦农业,但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投资和短视频运营切入,把更加专业的种植或养殖环节交给具有专业知识的同学或朋友,组团一起做。

        (本文获中国新闻周刊授权转载,内容有删减。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扫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