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华人,1.5代的华人更具特殊性。1.5代指在美国国外出生、18岁以前抵达美国的青少年或幼年移民。他们与父母同为移民,但由于抵达美国的年龄不同,这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往往集中在跨文化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美国针对亚裔、尤其是华裔的歧视和仇恨事件频发,给1.5代的华裔移民群体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代际冲突、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等诸多困境,美国1.5代华裔移民如何应对?困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弥合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亟需解答的问题。
作者:周敏
群体细分 差异明显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关注其成长状况十分必要。1.5代华裔移民的成长经历较为独特,其成长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绝大多数是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当前仇亚事件高发的不利环境下,需要更多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什么叫“1.5代移民”?其实这只是泛称,主要指在美国国外出生,成年(18岁)前抵达美国的移民群体。在学术研究中,“1.5代移民”通常又细分为3个年龄组:1.75代:祖籍国出生,6岁前移民;1.5代:祖籍国出生,13岁前移民;1.25代:祖籍国出生,13岁至17岁间移民,亦称青少年移民。这三类1.5代移民约占美国华裔人口的25%,是整个华人社区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
学龄前移民的1.75代华人除了没有与生俱来的美国公民身份外,其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与第二代华人(本人美国出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国外出生)基本相同,普遍不会使用华语,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相当缺乏。学龄后、13岁前移民的1.5代移民则在祖籍国接受过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对自身的移民身份有一定的意识、并能简单地使用华语,但对祖籍国的认知相对模糊,认同程度也相对较低。1.25代的青少年移民在祖籍国成长时间较长,普遍能流利使用母语,对祖籍国认知清晰,印象深刻,因而认同感较强。
这三个1.5代华人移民年龄组的交友圈明显不同。青少年移民的朋友圈大多以华人移民为主;13岁前来美的1.5代移民的朋友圈更为多元,与华裔二代和其他族裔的二代移民亦有较多的交往。值得关注的是,部分13岁前来美的1.5代华人移民与二代华裔会对青少年移民较为排斥,认为其行为举止带有浓厚的祖籍国文化烙印,是“外国人”。在仇亚情绪蔓延的环境中,也有一些13岁前来美的1.5代移民为协调自我身份认知,对带有“外国人”特征的青少年移民存在“割席”的心理。
2021年3月20日,7岁的Lael Choi手持蜡烛参加了在加州阿罕布拉市Almansor公园举行的反亚裔仇恨和暴力的烛光晚会。(Ringo Chiu摄)
代际冲突 不容忽视
代际冲突在美国家庭关系中并非鲜见,这点在移民家庭中更为普遍。具体到华人移民家庭,父母与二代或1.5代移民子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比较严重。两代人会因为在祖籍国的居住时间不同,因而生活习惯、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不同,进而融入美国文化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代际间跨文化的冲突尤其明显。
13岁前来美的1.5代华裔移民在美国长大,接受过美国的基础教育,同化程度较高,强调个体独立、自由、民主以及平等的价值观。他们的父母往往延续中华传统文化观念,遵循孝顺父母、谦虚自律、勤俭耐劳等行为准则,强调父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二者因观念不同而带来的冲突与隔阂,尤其在父辈不擅长英语的家庭中,语言不通常常导致家庭内部沟通不畅,因而造成更加激烈的代际和文化双重冲突。
青少年移民(1.25代移民)的代际文化冲突相对和缓。主要原因是子女与父辈的语言、观念和生活经历相似,沟通相对顺畅。在父辈不擅长英语的家庭中,青少年移民常常扮演着语言翻译和生活向导等角色,家庭成员间沟通比较频繁,关系也更为紧密。
从移民前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来看,面对移民后生活环境骤变,出身相对贫困的1.5代华人移民心理落差较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更高。而出身中产阶级的1.5代华人移民原本生活舒适度较高,移民后遇到困境时心理落差更大,更容易产生思想负担,甚至质疑家庭的移民决定是否正确。
过高的家庭期许也会给移民子女带来压力。华人移民父母对其1.5代或二代的子女教育和职业期望较高。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在培养方式上也较为严苛甚至达到刻板的程度,使子女背负上过高的家庭期许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父母规划的发展方向与子女的个人兴趣相左,1.5代移民矛盾与焦虑心理会更为严重。
不友好的社会情绪亦是影响1.5代华人移民精神健康的原因。当前美国仇亚事件频发,社会对亚裔群体的排斥情绪明显增高。1.5代华人移民在学校中可能由于华裔身份而受到本地学生的不友善对待,由此产生焦虑、恐惧或自我隔离的现象。当这种排斥来自部分二代或1.75代华人移民时,其族裔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危机会更加严峻。
此外,还有一个青少年华人移民群体也值得关注。这个群体在美国被称为“空降学生”,意指没有父母陪伴,如同被直升机空投到陌生国家的一群初、高中留学生。在中国语境中,他们常被称为“美高学生”。新一代的“美高”学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个人的际遇相互交错和互动的一个缩影。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前,中国的“空降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成为一个醒目的群体。抵达美国初、高中校园之初,大多数中国学生希望交一些“金发碧眼”的美国朋友。然而他们一方面迅速地被贴上“国际学生”、“中国学生”、“亚洲学生”等“外国人”标签,另一方面又突然地变成了少数族裔。因此他们需要更加刻意地去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族裔和国家身份认同,甚至要更加努力地在现存的美国社会层级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此外,他们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地域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急剧变化,而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
在美国的亚裔移民父母受到传统文化和寻求安定生活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大多有比较单一的成功观念和标准,比如在学校追求高分和在职场追求高薪稳定的工作等等。然而这一代华人“空降学生”,由于父母相对的开明态度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大部分都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少“美高”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专业和职业。对于教育和未来的职业规划,1.5代华人移民与他们的父母则可能有较为不同的见解。当然,大多数移民父母都会在经历不断地自我说服之后,支持孩子的教育和职业选择。
2021年2月20日,在加州洛杉矶唐人街附近,Tracy Wong戴着口罩,举着标语,参加了一个提高对反亚裔暴力的认识的集会。(Ringo Chiu摄)
面临挑战 急需重视
华人青少年移民(1.25代移民)在祖籍国生活的时间较长,在那里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交圈。移民后,他们所受到的社会排斥和文化冲突会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进而在小团体内“抱团取暖”,逐渐形成同质化社交圈。
面对社会的不认可,青少年移民会发展出两种可能的成长路径:一部分遵循家庭期望,格外努力学习,希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就。而有一部分1.25代青少年移民则无心向学,常跟父母斗气,叛逆表现激烈,引发家庭冲突,甚至“离家出走”,在社区的帮派小团体中寻求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相比起来,13岁以前来美的1.5代华裔移民,缺乏对祖籍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缺少心理支持,在受到社会排斥时反抗情绪会更为激烈。但他们的反抗一般会体现在集体政治行动中,他们会联合二代华裔和其他族裔群体,强化基于“美国少数族裔”的平等公民身份的认同,争取合法权利。
具体到对祖籍国的观点和态度,1.5代华裔移民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面对仇华情绪和针对中国的不友善言论,华人青少年移民会挺身而出为中国辩护。而13岁前来美的1.5代华裔移民的自我身份认同模糊,面对不友善的言论会有更强烈的紧张和焦虑心理。他们中有的人会消极面对,会保持沉默甚至试图在外表上淡化自身族裔特征。但也有的人会通过集体行动,积极面对挑战。
新冠疫情发生后,针对美国华裔的歧视甚嚣尘上,波及韩裔、日裔、越南裔等其他亚裔群体。不少华人移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集会游行、签名请愿等形式进行抗争,其中不乏1.5代华人移民的身影。因此,疫情成为华人移民政治觉醒的一个契机,有助于提高华裔群体的参政意识和热情。
在华人移民家庭中,1.5代移民还发挥着打破文化壁垒的作用,在父母英语水平不高的家庭尤其明显。进入大学后,很多1.5代华人移民利用假期回到移民社区做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就业后,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通过捐助和社区参与等方式回馈社区,其中部分人会通过参政,为华裔和亚裔群体争取权益。
美国社会普遍崇尚个人主义。因此,需要在1.5代华人移民群体中普及公益意识,提高参政热情,通过参政推动美国社会对华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的接纳和包容,推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具体而言,他们应该利用双语的优势,充分发挥1.5代华人移民的桥梁作用,跳出当前困境下的短期过激反应,努力通过集体行动和社区参与去消除美国社会对中国和华裔群体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中国社会对美国和美国人民的偏见和误解。1.5代华人移民还应积极参政,在制度系统中发力,为改善美中关系贡献力量。
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40多年前《排华法案》给华裔带来的集体创伤,也正在慢慢地得以愈合。展望未来,1.5代华人移民群体背负着改善美中关系的神圣使命,自身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2021年5月28日,一面美国国旗在加州Rosemead,Garvey Park的反仇恨公共艺术作品的揭幕仪式上挥舞。这幅60乘10英尺的连环画由亚裔美国人艺术家MariNaomi创作,描绘了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社区的历史以及他们对该县的许多贡献。(Ringo Chiu摄)
作者简介
周敏,社会学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与亚裔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王文祥伉俪美中关系与传媒讲座教授,亚裔研究学系首任系主任,UCLA亚太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移民社会学、少数族裔经济、国际移民第二代及海外华侨华人,创立“分层同化论”。累计出版20本学术专著,发表22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荣获2017年美国社会学学会国际移民分会“杰出职业成就奖”和2020年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与亚裔研究分会“杰出学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