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文(Maxwell K. Hearn),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我于2023年1月25日对其进行了专访。他浓厚的中国情结,以及对博物馆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都深深地震撼与感动了我。
作者:梁大为
何慕文正在介绍如何欣赏中国画。 作者供图
· 结缘
何慕文生于美国犹他州,在盐湖城长大。小时候,他家周围都是山,那些山属于落基山脉的一部分。他喜欢爬到山上往下看,山下的盐湖城是那么小,进而觉得人类跟我们所处的环境相比更加渺小;山会一直存在下去,可是我们人类却不一定。但是,雄伟壮丽的山峦并没有让他深入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大山,直到他看到了中国山水画。
就读耶鲁大学期间,何慕文的专业是英语文学,当时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有一年假期结束后,何慕文在回学校的路上到堪萨斯城停留一天,一个亲戚带他去看了纳尔逊·阿肯金斯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参观时,他看到一件中国文物(很遗憾,他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文物了),觉得那简直太精美了,可是他对创造出这么精美文物的中国文化却是一无所知。
回到耶鲁后,恰巧有一位叫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的教授,开设了南宋山水画的选修课,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学习之后,发现中国艺术实在太有意思了,从此就变成了一名“艺术生”,而且主攻中国艺术。耶鲁毕业的那个夏天,他再次途经堪萨斯城。这回,他鼓起勇气,给纳尔逊·阿肯金斯博物馆的时任馆长劳伦斯·史克门(Lawrence Sickman)写了一封信,请求其允许他欣赏保存在库房中的北宋画家许道宁的一幅画。当时,这幅画可能是纳尔逊·阿肯金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件藏品。
没想到,史克门馆长不但同意了,而且还亲自陪着他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库房,亲手打开这幅手卷给他看。看画的时候,史克门竟抽着烟,有些烟灰就落在了画上,史克门边用手把烟灰轻轻拂去,边说道“没关系,没关系”。史克门告诉何慕文,这幅画是他于19世纪30年代在北京买的,这么多年来,早就将这幅画看作自己的一部分。看完画,何慕文觉得能在博物馆里工作,每天看到这么多好看的中国画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志向,今后一定要在博物馆工作。
大学毕业后,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时任特别顾问和主任的方闻教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何慕文一开始有些犹豫,因为大都会当时缺少上乘的中国书画作品。但在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建议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1971年,何慕文进入大都会博物馆。之后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和中国台湾学习深造,1979年回到大都会博物馆后,再未离开。
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馆的药师经变图。 图/ Newscom
· 见证
在五十多年时间里,何慕文亲自见证了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整个历史过程。
大都会博物于1870年建立,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1879年,第一批亚洲文物进入该馆,是1000多件中国瓷器,其中大部分都源自清代。1915年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了专门收藏亚洲艺术品的部门,当时叫远东艺术部(Far Eastern Art Department)。当时的远东艺术部只有一个人负责,文物仅来自中、日、韩三个国家。
1970年,博物馆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当时的馆长道格拉斯·狄龙先生(Mr. Douglas Dillion)看到亚洲艺术部门非常薄弱,决定筹划扩大该部门。1980年,明轩建成,博物馆围绕着明轩开始扩张亚洲艺术品陈列室。1987年,日本展厅成立,1994年成立印度和南亚展厅,最后成立了韩国展厅。
据何慕文回忆,1980年明轩建好后,藏品数量达不到一次展出的要求,尤其是中国绘画作品,不是绢本就是纸本,对光比较敏感,不能永久陈列,必须要轮换展出。事有凑巧,一名私人收藏家来看展览,一走进展厅,就高兴地说,“现在大都会博物馆终于有足够的空间展出我的收藏了”,于是就把200余件宋元明清时期的精品字画捐赠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这些藏品足够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展出下去。
除了私人藏家的捐赠,大都会博物馆还会通过拍卖行进行收购。时任馆长道格拉斯·狄龙先生用30余年的时间,收购了130余件中国绘画作品。目前,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画廊,应该是亚洲以外最大的。正因为绝大部分藏品都没机会展出,所以他们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开放库房,让老师能够带着学生到库房里学习,让学者有机会申请把藏品拿出库房研究。
目前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亚洲文物大约有三万多件,其中中国文物占比超过30%,共有一万多件。亚洲艺术部有11位策展人,其中4位负责中国文物,如果算上何慕文,就是5位;3位负责日本文物;2位负责印度和南亚洲文物;1位负责韩国文物。
尽管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可以说都是世界顶尖的,但何慕文认为,质量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中国游客来到大都会博物馆,看到陈列的中国文物时,会很骄傲地说:“你看,中国文物和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品文物一样好。”
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明轩是全世界博物馆内的第一家苏州园林,于1981年3月正式建成,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建造中式庭院的先河。 图/ Newscom
· 钻研
美国和西方多数博物馆都愿意收藏中国绘画,但对书法作品不太重视。何慕文则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艺术,就必须了解中国书法。所以在美国博物馆界,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法作品口碑最佳。
对于西方人来说,欣赏中国绘画能够看出个大概,但是欣赏中国书法可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因为你看不懂写的是什么内容。何慕文认为,中国书法跟抽象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欣赏中国书法要去关注每一笔的运行轨迹,要去体会书法家运笔的目的。西方人虽然不能读书法的书写内容,但他们会了解书法的艺术内容,所以艺术内容的语言和中文的表达语言是两回事儿,可以分开。
几年前,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黄庭坚书法展,就在这个书法展室旁边,同时举办了当代艺术家王东林的绘画展。一名年轻的中国记者问何慕文,美国人怎么理解黄庭坚的书法,他回答说,你怎么理解王东林的绘画就怎么理解黄庭坚的书法。何慕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语境(Vocabulary),我们可以用这个语境来分析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所以现在大都会博物馆经常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放在相邻处展览。
疫情前,大都会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700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国际游客约为39%,其中来自中国的游客占比约为12%,英、法、德等三国游客分别占比约为5%。如何向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介绍中国文物?何慕文自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与实践。首先,是与大多数博物馆一样,按照时间顺序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当代来陈列中国文物;其次,按照文物的不同种类,比如书画、陶瓷、玉器等,分门别类地陈列;最后,是把中国文物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文物放在一起展览,其中第三点是何慕文引以为傲的大都会博物馆的特色。
何慕文认为,将世界上同一时代、不同文化的文物混在一起展览;或者按照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展览是非常好的展览形式。比如,中国唐代的银器就受到波斯文化影响。那个时候,由于波斯王朝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波斯国王和他的宫廷专家们都搬到了长安,因为波斯文化特别看重银器,所以之后唐朝的银器得到了较大发展。
在大都会博物馆,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分属不同部门,他们就从波斯部门借过来一些文物,与中国文物放到一起展览,这样人们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一直影响着世界文化,世界文化也在影响中国文化,何慕文认为肯定有一条连绵不断的“丝绸之路”在促进这种影响。大都会博物馆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自古以来的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情况向全世界展示。
最近,大都会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部门聘请了一名中国当代艺术专家,这令何慕文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中国当代艺术不但应该在他们亚洲艺术部门展出,更应该去现当代艺术部门展出,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比较接近欧美艺术家的作品。所有的中国艺术不能只摆在中国艺术部门,应该可以摆在全博物馆中。
本文作者与何慕文在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合影。 作者供图
· 交融
1980年,大都会博物馆做了《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从那时开始,大都会博物馆开启了与包括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上海博物馆等在内40余家中国博物馆的合作。每办一次特展,他们都会从中国的博物馆借来一些展品,同时,也会把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借给中国的博物馆进行展出。
时隔四十余年,大都会博物馆又开始策划中国青铜器展览,只不过,这次展出的不是大家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青铜器,而是“后青铜器时代”的文物。传统上,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青铜器兴盛于商周时期,秦汉以后就逐渐没落,但其实在唐代有一次“复古”,商周青铜的形式和花纹深刻影响了唐之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家。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用来祭祀、装酒和盛菜,后来发展到插花或别的用途,它们的型态和花纹保留了下来,只不过用法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所以大都会博物馆希望把所有相关的文物集中到一起,既在美国展出,也在中国展出。
新冠疫情期间,大都会博物馆网站的访问数量每年都达到了3000多万次。目前,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把所有藏品的高清图片和相关书籍放到了网站上,供全世界人民免费观看和下载。何慕文对数字技术的困惑主要来自于数字化展品和实物展品不同的感觉,比如中国书画手卷。现在的博物馆一般都是把手卷放到长长的展柜中展出,但实际上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拿在手里从右至左一段一段的逐渐展开欣赏,就像他年轻时,第一次在纳尔逊·阿肯金斯博物馆的库房里跟馆长一道欣赏许道宁那幅画一样,是一种“Magical(神奇)”的感觉。能够触摸到1000多年前的中国山水画,这样的奇遇一般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有。
明轩是全世界博物馆内的第一家苏州园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明轩起源于一套家具。1975年,大都会博物馆购置了一套明朝家具,在陈列这套家具的展厅的南边是一个天井,方闻教授认为应该把这个天井利用起来,建一座中式花园,但当时的馆长霍文并不赞成。这时候,明轩的贵人出现了,她就是当时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文森·阿斯特夫人。
阿斯特夫人在八至十多岁期间跟随担任外交官的父亲住在北京,对中国的四合院很了解,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当她得知此事后,就问了一句,做这件事需要多少钱?霍文馆长为了打消大家的想法,提出了一个天价,结果,没想到阿斯特夫人很爽快地同意了,这下子霍文馆长无话可说,只好开了绿灯。随后,大都会博物馆马上跟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沟通,请求支持。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1979年11月,26名苏州传统手工艺人漂洋过海来到大都会博物馆,帮助建造原汁原味的苏州园林。跟随他们一起来的,是193个装载了全部所需建筑材料的集装箱。为了照顾好这些工人,26人中还包括一名厨师。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981年3月,明轩正式建成,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建造中式庭院的先河,迄今,明轩依然生机蓬勃,誉满天下。
采访的最后,何慕文告诉我,他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了50多年,博物馆就是他的生命和生活。他不但自己不打算退休,还不让修复部门的王克微和侯元丽这两位曾经在故宫修复文物的专家退休。何慕文认为王克微和侯元丽都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宝贵财富,博物馆必须要保留住她们。何慕文太太吐槽他:“我是在跟博物馆结婚”。现在,何慕文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领着8岁大的小孙女来博物馆,给她介绍博物馆里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小孙女的妈妈也是中国人,爸爸则是他的大儿子。这个大儿子在中国工作了八年,中文说得比何慕文还流利。这么美的孙女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他很骄傲。
2017年3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秦汉文明》特展上展出的青铜器战车模型。 图/ Newscom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电视有限公司策划与制作的《华人之光(The Glory of Global Chinese)》特别节目《美国博物馆里的中国故事》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作者为中国电视有限公司(美国)总经理梁大为。摄制组走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纳尔逊·阿肯金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专访了四家博物馆里研究、宣传、保护和修复中国文物工作的馆长、部门负责人、策展人和文物修复工作者等20余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本刊之后将继续刊发该系列报道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