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庐
在旧金山市政大厅的一侧,曾经举办过一场名为“淘金历史一百五十年”的图片展览。我当时作为特邀记者前往采访。其中有一张照片对我的冲击特别强烈:黑白的画面上人头攒动,清一色的华人,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每个人依清朝规矩梳着辫子,盘在头上,每双眼睛中都流露出迷惘、疲惫、期待的目光。这张照片摄自1849年一艘来自广东的淘金之船,这些华人——我们的先祖,舍弃一切来到美国新大陆淘金。这艘船刚刚停泊在旧金山港湾,就被岸上的记者抓拍到了这个画面。时间过去170多年,这幅画面仍然剧烈地敲打着每一个观者的心灵。
旧金山(San Francisco)——当年的中文名字叫“三藩市”,来自英文的译音,一个承载着华人梦想的城市,现在已成为加州乃至美国的重镇。三藩市早年只是一个渔港和码头,加州真正的经济、行政、人口中心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今加州首府)。黄金的发现点正是在萨克拉门托东北部,一个叫做奥本(Auburn)小城的北边,被人称为“母亲矿脉”(Mother Lord)的克罗玛山区。那里有着一个锯木厂。1848年1月,锯木厂小股东杰姆斯·马歇尔(James Marshall)来检查排水道,突然发现水沟里有几片黄澄澄的金属物,他捡起一、两片来,放在岩石上击打,这些发光的金黄色碎片可以被改变形状,但却很有韧劲,不会断掉。马歇尔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是黄金,便告知了他的合伙人。
很快,这个消息从山区传到奥本,传到金山、传到世界各地,也很快传到了每周有货船来往的广东沿海港口,由此正式开启了华人淘金的历史。今天,在发现黄金的克罗玛山上,人们为马歇尔建造了站在纪念碑顶端的雕塑,手上握着刚刚发现的金块,目视前方。纪念碑上还雕刻着几件淘金工具,镌刻着“Marshall 48”的文字。今天,人们在矿山遗址上建成了马歇尔黄金探索州立公园(Marshall Gold Discovery State History Park)。
加州淘金热浪潮中的中西方淘金者。
根据“淘金历史一百五十年”展出的内容,中国淘金第一人应该是一位叫陈明的广东人。他来自广东三邑,当年在一家轮船公司当杂货搬运工。1847年,一艘美商太平洋轮船带他到三藩市打工。1848年的2月,当地的摩门教长老布兰南从萨克拉门托骑马来到三藩市,兴奋地将在克罗玛发现黄金的消息告诉全城的人。此时陈明边打工边思索发财道路,一听居然有天上掉金子的事,立刻从旧金山步行两天,来到了克罗玛山区,马上就参与了当地淘金大军。那时候的淘金太容易了,“母亲矿脉”河床的沙子中蕴藏着金子和美国梦。像陈明这样勤奋又精明的中国人,运气好的话一天就可以获得上百美元的金子。短短几个月,陈明就淘到了价值几千美元的黄金。陈明发财了,于是他托人写信给广东顺德同乡好友,让他们赶快来美国淘金,这个消息一时传遍了广东三邑等地。当时的广东正处于1843年大灾荒年代之后的困难时期,仅台山就饿死十五万人,潮汕更有五十多万人死亡,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加州发现黄金的消息立即席卷了潮汕、三邑地区,当地青壮年纷纷凑齐盘缠,搭船出洋。在1849年的一年中,就有323名华人抵达旧金山码头。
抵达的华人最初仍称旧金山为“三藩”市,淘金热几年之后,三藩市又有了一个中文名字“金山”。过了几年,“母亲矿脉”的克罗玛山区金矿逐渐枯竭,淘金汉逐渐向其他地方转移。此时,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边也发现了金矿,广东沿海人民纷纷转向澳洲淘金,墨尔本遂得名“新金山”,而三藩市也就成为“旧金山”了。当时所有淘金者的愿望就是在这座金山中辛勤工作几年,赚到一辈子够用的钱就衣锦归乡,在贫瘠的乡下造一座“豪华”且能够防御盗贼的大楼,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良田就满足了。这也是广东三邑、五邑等地纷纷建造“碉楼”的来历,至今人们仍可在那片土地上看到一些残存的碉堡式三四层楼房,矗立在田间陌巷,如今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留区了。前几年央视为此拍摄了《碉楼往事》八集高清电视纪实片,在央视纪实频道上播出。
当时的邮轮运输公司都由英美商人把持,利用淘金热机会大赚一笔。当时从广州、澳门、香港等港口到旧金山的船票每人是50美元左右,一艘船的年利润达25万美金。在外国船主和清国掮客的合谋之下,每艘船都拼命地超载客人,导致船上生活条件极差,四五等的统舱铺位只是拿一张草席随处挤一下,人们头对头、脚对脚地挤在一起,后来英语中就用“沙丁鱼”罐头来形容当时华人的处境。船上的伙食、饮水都很缺乏,在三十天到六十天左右的行程中,常常有人熬不下去而病死。据历史记载,1852年从澳门驶出的“交易号”(Exchange)邮轮船上的613名华人旅客中,就有85人在途中死亡。1854年,另一艘从香港驶出的“自由号”(Libertad),路遇风暴,经过八十天的海上航行才抵达旧金山,船上五分之一华人淘金客染上了败血症,后来有180人在旧金山不治身亡。根据统计,当年在往返旧金山的邮轮航行中,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19世纪60年代,肩挑淘金工具的中国淘金者照片。作者:Richard Daintree,1832-1878,摄影。
1868年乘坐太平洋邮轮来美的淘金汉徐勤(Huie Kin),在他1932年出版的《淘金回忆录》中叙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最后开船的日期决定了。我们在船上一共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不清楚走的是哪一条路线,天气一直很热,我们的船从来没有在任何港口停泊。风力强的时候,船走得很快,但过几天海上又变得风平浪静,船上的帆和绳索挂在桅杆上,就像断了气一样,动也不动一下。此时,船就在平静的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浮着,船员们都以钓鱼为乐。偶尔船头的风速变大,又好像要把船吹回去一样。有一次我们以为一定是迷失了方向,因为大家都低声地相告:船员们都失去了控制,手忙脚乱。
1868年9月(同治七年),一个晴朗的早晨,雾气消失了。自从我们六十天前离开广东海岸之后,陆地第一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真的到了我们梦想中的金山了?!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喜悦,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很怀疑,真的抵达天宫玉门的喜悦是否比得上我们到达金山的心情。那时的美国,既无移民法规又无繁琐的检查,移民自由来去。有人驾了马车到码头来接人。
正在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一个讲我们家乡话的人高声喊了起来。我们就像听到了牧人的吆喝一样,盲目地跟着他走。一会儿就一个一个登上马车。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样地令人奇怪,令人兴奋。马车在金山的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沉重地行走,转了几个弯,爬上一个坡,然后停在一个俱乐部的房子门前,我们将在这儿渡过来美国的第一夜……。
据史料记载,除了一些零星散客之外,来自中国的第一艘淘金船是“加利福尼亚号”,1849年2月抵达,载着一百多名广东三邑人。一到金山码头,客人下船后,所有的船长、船员、伙夫等,每个人都跑到母亲矿脉的克罗玛山区去淘金了。当时的旧金山港(即今天的渔人码头)停泊着千百条船,悬挂着世界各国的国旗,静静地在港湾中,任凭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