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言洁予、康思聪
摄影:金家旗
编者按:北加汉服社在2025年隆重推出全球第一本用英文撰写来介绍汉服的图文书籍《汉服》(HANFU,A Visual Primer of Historical Han Chinese Attire),意味着汉服文化终于有了正式叩响世界大门的“通行证”。
全书系统性展示了汉服的发展演变,图文并茂,复原并拍摄了从东周至明代不同时期四十六套汉族服饰,涵盖帝后、士人、贵妇、平民、儿童、军士等多重身份人士的装束。本刊选取书中部分精选内容,分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六期展示,以飨读者。
西汉初年贵族女性装束 。 (模特:李嘉薇)
汉初年,贵族女性的服饰延续战国遗风。模特所梳的发型复原自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上的墓主人辛追夫人(一作避夫人)。发髻上的饰物叫做擿(zhì),梳齿细而长,有金花和珠串作为装饰,此类发饰可能是丝线或金属线联编起来,戴在前额作为装饰品的,在西汉时期比较流行。
模特最外层穿着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其衣领相交,右衽,垂直而下,缘边为迄今所见最早的起绒织物——绒圈锦。内里穿着的是绢地“长寿绣”丝绵袍。长寿绣是在绢地上用朱红、金黄、土黄和绿色四色丝线刺绣而成,穗状流云间填以土黄色的云纹。因色彩变化,纹样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枝叶间,细看又仿佛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隐现云中。这件丝绵袍为曲裾,直裾与曲裾都是西汉初年的时尚衣物,男女均可穿着。
西汉初年贵族女性装束 。 (模特:李嘉薇)
模特脚穿岐头丝履(分歧履)。鞋头呈分叉状的双尖岐头出现于汉代,翘起的尖头是为了防止脚踩到长袍而专门设计的。最初为男性所着。至汉代,女性亦普遍穿用。
西汉时期汉服衣长缩短便于行走,但工艺上却进行了升级创新,形成了一套既保留古韵又适应生活需求的华丽贵族装束。
西汉中后期士人装束 。(模特:张可迪)
秦汉时期在继承商周服制传统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与礼法秩序的重要标志。
冠饰是男性身份、品阶乃至官职的象征。西汉时期的冠沿袭自秦,普遍采用无帻之制。模特所戴鹊尾冠:冠体修长扁平,冠顶向上翻折呈梯形,形似喜鹊之尾,故得其名。《汉书·集解音义》对其亦有提及。据考,这种冠式为汉高祖刘邦所创,后世广为流行,成为西汉男性最具代表性的头冠之一。
西汉中后期士人装束 。(模特:张可迪)
模特内层所穿直裾袍服,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在士人阶层间广泛流行的样式。此类袍服相较西汉初期的曲裾,其腰带位置更高,背后绕襟较短,衣摆略呈喇叭状,整体轮廓更为挺拔修长。外层穿着赤色纱衣,秦代兵马俑所着短直裾相似,两侧衣襟绕于背后,彼此对称,中部形成缺口,左右衣襟的尖角如同燕尾,所以也被称为“燕尾纱衣”。
从战国晚期的直裾袍服,到秦朝兵马俑所着的短直裾,再至西汉初期流行的曲裾袍服,直至新莽时期的燕尾纱衣,这一脉相承的袍服体系展现了战汉之际士人与贵族服饰的庄重与恢弘。
西汉晚期到东汉贵族女性装束(直裾)。(模特:钱宇荟)
西汉晚期到东汉贵族女性装束(直裾)。(模特:钱宇荟)
东汉时期,高髻成为女性装束的重要特征,既能衬托佩戴者的端庄仪态,也符合当时对贵族女性身份的审美要求。模特髻式高耸,顶部簪插六根发钗,并以红色发带缠绕固定。大量钗饰的运用不仅增加了造型的稳固性,也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与地位。
相较于西汉早期流行的直裾与曲裾,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的女性直裾袍在版型上有所演变。模特穿着的大摆女式直裾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腰线提高,使整体比例更加修长。衣摆部分不再紧贴腿部,而是自腰部向下自然散开,呈喇叭状,行走时衣袂飘逸,展现出端庄柔美的风姿。同时,衣袖的造型呈现“垂胡袖”形态,即袖口稍小,看上去袖子中部下垂,堆积的布料像像黄牛喉下垂着的肉皱(引伸之凡物皆曰胡),另外一种说法来自“胡袖”,“垂胡袖”即“胡袖”。这种增强了衣物的流动感与层次美。
西汉晚期到东汉贵族女性装束(上衣下裳)。(模特:言洁予)
西汉晚期到东汉贵族女性装束(上衣下裳)。(模特:言洁予)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虎亭汉墓壁画里还有另一种女子装束,即上衣下裳的襦裙。模特上身穿着蓝色交领垂胡袖上襦。领口与袖缘的织锦纹样,参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下身则系着一条米色褶裙,间以红黄缬点,裙长及地。从东汉时期的女性装束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汉服已不再局限于深衣,“上衣下裳,头梳高髻”,正在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新的风尚。东汉也由此成为汉服发展史上,一个意义深远的转折点。
东汉文官朝服 。(模特:谢诚文)
模特最外层穿着黑色直裾袍。袍,原为先秦时期的内衣,而至东汉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外衣,形制上采用交领、直裾,整体宽博而修长,符合儒家推崇的庄重审美。
黑色直裾袍下穿着绛襜褕,即红色宽大的长衣。襜褕形制与袍相近,但更为宽大,其名即源于衣物宽博下垂之状。西汉时期,襜褕尚未成为正式礼服,至东汉初年,襜褕已具有盛装的意味。
模特腰系红色绶带,参考山东省汶上孙家村汉画像石中的佩绶者形象。绶,最初为官印系带,后演变为官服标志之一,用以区分官阶。东汉时期,官绶的长度与色彩依官位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皇帝绶长二丈九尺九寸(约687.7厘米),谐侯王级绶长二丈一尺(约483厘米),公、候、将军绶长一丈七尺(约391厘米)。官员的绶带不仅象征权力,也增强了朝服的庄重感。
东汉文官朝服 。(模特:谢诚文)
模特头戴进贤冠,冠体由黑色帽缨固定于颈间。进贤冠为东汉文官标准冠帽,亦是后世梁冠的前身,影响深远。《后汉书·舆服制》记载:进贤冠原为“文儒者之服”,后成为文职官员专属冠饰,寓意荐举贤能之责。东汉时期的进贤冠以黑色布帛制成,冠下衬有介帻,是一种用黑色布帛制成的“韬发之巾”。介帻后部延伸出上翘的冠耳。原来的冠体成为它的一个部件,名“展筩(tǒng)”。展筩上的黑色竖条称为梁,其数量不同以区分官阶高低。因此有二梁进贤冠和三梁进贤冠等多种衍生形制。
模特脚穿白色足衣,外蹬岐头履。足衣类似现代布袜,能够保持鞋履内部清洁。岐头履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多次,它在东汉依然常见,便于官员穿着朝服行走,避免绊倒。
东汉文官朝服不仅体现了汉代官员体系的成熟,也彰显了当时社会对服饰礼仪的重视。
(本篇图文内容由北加汉服社独家提供,谢绝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北加汉服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