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四川:独具魅力的五大世界遗产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全省拥有五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

九寨沟的湖水终年晶莹剔透、碧蓝澄澈。 图/Shutterstock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童话世界

        九寨沟风景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景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北缘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公里。

        九寨沟的得名来自于景区内九个藏族寨子(树正寨、则查洼寨、黑角寨、荷叶寨、盘亚寨、亚拉寨、尖盘寨、热西寨、郭都寨),这九个寨子又称为“和药九寨”。由于有九个寨子的藏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故名为“九寨沟”。

        九寨沟风景区的游览核心区主要由岷山山脉中呈“Y”形分布的日则沟、则查洼沟和树正沟三条沟谷所构成,属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九寨沟山水约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代,是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区内流域面积超过650平方公里。

        九寨沟风景区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游览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为特色,形成驰名中外的“童话世界”品牌。

九寨沟秋景。 张浪 摄

        翠海:水,是九寨沟的灵魂,而九寨沟的海子(湖泊)更具特色,湖水终年晶莹剔透、碧蓝澄澈,古树环绕,奇花簇拥,像是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海子由潺潺溪流连缀一体,犹如用银链和白绢串联起来的一块块翡翠,随着光照和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水在林间流,树在水中生,花开水中央。水,是九寨沟的精灵,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秀美的,玲珑剔透;雄浑的,碧波不倾;平静的,招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鱼游云端,鸟翔海底”的奇特景色层出不穷,水上水下,虚实难辨。彩池则是阳光、水藻和湖底沉积物的“合作成果”。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相互浸染,斑驳陆离,如同抖开的一匹五色锦缎。行走在这里,视角移动,变幻无穷。

水,是九寨沟的灵魂,而九寨沟的海子(湖泊)更具特色。 张浪 摄

        叠瀑:瀑布是水流形式中的佼佼者,九寨沟是水的世界,也是瀑布王国。这里的瀑布大多从密林里狂奔出来,就像一台台绿色织布机永不停息地织造着各种规格的白色丝绸。这里有宽度居中国之冠的诺日朗瀑布,它在高高的翠岩上急泻倾挂,形态上好像巨幅锦缎凌空飞落。有的瀑布从山岩上腾跃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如熊猫海瀑布、珍珠滩瀑布、树正瀑布等。阳光下,瀑布间常常出现奇丽的彩虹,使游客流连忘返。

九寨沟诺日朗瀑布。  张浪 摄

        彩林:秋日,是九寨沟最美的季节。每到金秋,九寨沟便成了彩色的海洋,一个绚丽的色彩王国。从谷底到山巅,一树引领,满沟呼应,整个山林都跃动起来点点的红、翠翠的绿、片片的黄,如彩似锦。从“红”色来讲就有深红、浅红、粉红、紫红,找不到单一的红,是红的系列组合;“绿”里有深绿、浅绿、明绿、暗绿,是绿的染缸;“黄”则是金黄、嫩黄、橘黄、鹅黄,是黄的色谱。深橙的黄栌、金黄的桦叶、绛红的枫树、殷红的野果,错落有致,每一片森林,都犹如天然的巨幅油画。九寨彩林,覆盖了景区一半以上的面积,2000余种植物争奇斗艳,3万顷林海莽莽苍苍。

九寨沟的彩林。   张浪 摄

        雪峰: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岩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应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这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群湖、溪流、瀑群、林莽、雪峰,这些地貌景观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景致。

        九寨沟景区内及周边角峰峥嵘、刀脊巍峨,冰斗、U形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谷地古冰川地貌集中,成为我国第四纪冰川保存良好的地方之一。

秋日,是九寨沟最美的季节。 安源 摄

        藏情: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氏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5000年以前。

        九寨沟在历史上就是民族融合的大走廊,在地理上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在文化上处于涉藏地区向汉区、牧区向农区过渡地带,因此其文化呈现出浓郁的边缘文化色彩和博大自由的包容性。藏族同胞一方面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如宗教、建筑风格、服饰风格、节日盛典等;另一方面,他们和周围羌、回、汉各民族相处共融,形成多元的文化格局。

        蓝冰:经过漫长的岁月,九寨沟冰体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高原冬季灿烂的阳光照射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光线进入冰中微小的气泡间,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由于衍射能力强,会穿透气泡。而蓝光波长较短,会被气泡散射,从而让九寨沟的冰体多呈蓝色。

        以熊猫海瀑布为代表的蓝色冰瀑,凭借陡峭的岩壁挂起巨大的天然艺术冰雕,蓝如夏季早晨的碧晴,由浅而深,奇异多姿。还有那些巨大的冰柱和冰球、冰挂和冰幔,融合璀璨的冰晶世界、祥和的白雪天地和幽蓝的水体胜境,共同演绎着阿坝高原圣洁的冬韵。

钙华滩流。 安源 摄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人间仙境

        黄龙风景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景区所在位置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1700-5588米。目前,景区总面积达到4万公顷,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640平方公里。

        黄龙风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其主景区黄龙沟是一条长7.5公里、宽1-1.5公里的缓坡沟谷。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蜿蜒于密林幽谷中的一条黄色巨龙,黄龙沟之名即来源于此。另据考,明代时这里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跟随大禹治水的黄龙。

        黄龙风景区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堪称人间仙境。景区内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1300米,最宽处约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如此巨型的钙华岩溶景观堪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地表喀斯特地貌。

        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

钙化池。 安源 摄

        钙化池:钙化池,是在钙化堆积物上形成的水池,通常池水呈不同颜色,又称彩池,或钙化彩池。黄龙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色彩艳丽,结构精巧的钙华彩池群落。壮观的地表钙华蜿蜒于原始森林中,三千多个大小不等的串珠状彩池,呈梯田层层叠叠逶迤而下,莹红漾绿,泻翠流金,形成以五彩池、争艳池、迎宾池、明镜倒映池等八个彩池群落,宛若金色巨龙身上的鳞甲,闪烁出各种奇幻的色彩,艳丽诡谲。

黄龙风景区。 安源 摄

        钙化滩流:钙华滩流是岩溶溪水流经缓坡地段,随山坡缓缓流消,在片状流动过程中钙华析出,日积月累,沉积成大面积的具流动感的钙华堆积体,如金河漫溢、玉珠奔泻。钙华滩流通常表面呈波纹状或鳞坑状,是钙华堆积初始阶段的产物。

        黄龙钙华滩流分布于五彩池至沟口的整个黄龙沟景区,高程3114-3530米,总面积15.8公顷。主体分布于黄龙寺至洗身洞瀑布一带,长2500米,宽30-170米,以“金沙铺地”最为典型。

        金沙铺地又名“金沙滩”,海拔3305米,长约1300米,宽40-122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地质构造中状态最好、面积最大、距离最长、色彩最艳的地表钙华滩流。在倾斜谷底的薄薄溪流下,奔流状金黄色钙华体呈淡黄、鲜黄夹金黄、深绿、灰白及褐色斑块等多种色调,又似片片鳞甲,金光闪闪,耀眼夺目。清朝文人胡世荣曾留下“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的赞誉诗句。

黄龙风景区内的藏族僧人。  安源 摄

        钙华瀑布:又称“钙华塌陷壁”,是岩溶溪水流经塌陷地貌和大型梯坎地貌时沿陡坎沉积的钙华堆积,钙华体表面呈流线、流纹及浪涛等流水形态,形似飞瀑。控制瀑布形成的因素是较大的地形坡度及其局部的骤然变化,水动力效应是其沉积的主要机制。钙华瀑布通常为流水—钙华双层瀑布,瀑华的沉积结构是垂帘式的,也有呈钟乳状的,固态的钙华体上往往有动态跌水,“流动”的凝固钙华和约束的水流相映成趣。规模较大的钙华瀑布有洗身洞瀑布、莲台飞瀑等。

金沙铺地。 安源 摄

        钙华洞穴:钙华洞穴指钙华体溶蚀或陷落形成的洞穴。黄龙地区的石灰岩地层和钙华体堆积为钙华洞穴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

        黄龙洞传说为黄龙真人的修炼洞府,海拔3556米。黄龙洞发育于钙华滩流中,洞口为竖井状,直径5.5-8.5米,深25米,下部为斜洞,洞底类似小型厅堂,长约30米,宽约1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小洞无数,洞内有洞,幽深莫测,至今其大小深浅,尚未完全探明。洞内原有塑像大致塑于明朝,经数百年泉水乳汁天然再塑,通体披上一层淡黄色钙华结晶,银辉闪烁,状若珠光宝裟,形态逼真。洞底钙华年龄约7.8万年。黄龙洞内渗水滴漏终年不断,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滴水成冰,冰林、冰笋、冰幔、冰瀑等,形态万千,犹如水晶洞天,为黄龙冬景一绝。黄龙洞是中国精致的钙华洞穴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冰期最长的天然冰洞。

雪映万佛阁。薛良全 摄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山——震旦第一山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杂花经·佛授记》中说到:“震旦国中,峨眉者,山之领袖。”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在民间更享有“一山独秀众山羞”“高凌五岳”的美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

        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高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仅产于峨眉山或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此外,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以峨眉灵猴为代表的2300多种野生动物是峨眉山的灵魂。因此,峨眉山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

金顶风光。(袁士洪 摄)

        峨眉山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佛教于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大德高僧,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现全山共有寺庙近30座,以报国寺、万年寺等“金顶八大寺庙”最为著名。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佛的主要助手,文殊表“智”,普贤表“德”。普贤广修十种行愿,故又称“愿”王,尊号为“大行普贤”。其形象最富特征的是身下骑一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金顶日出。刘勇 摄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

乐山大佛。 刘慧 摄

乐山大佛——天下第一佛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栖弯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交汇。乐山大佛因其所在地在乐山,故而得名,也称嘉州大佛、凌云大佛。

        乐山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为减弱河流交汇处的水势而修凿,海通和尚去世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整个工期前后历时约90年。佛像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耳长7米,肩宽24米,脚背宽8.5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诗人王士祯咏乐山大佛的诗句“泉从古佛髻中流”,讲的正是这套排水系统。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褶也巧妙设计成天然的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栈道。  刘慧 摄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外,景区还有秦时离堆;汉时尔雅台、麻浩崖墓;唐时海师洞、灵宝塔、凌云古刹、九曲栈道;宋时东坡楼、抗元九顶城;元时千峰洞;明时注易洞;当代沫若堂、碑林、龙湫虎穴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俯瞰都江堰鱼嘴。   何勃 摄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整个都江堰枢纽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关键的渠首枢纽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引水口组成。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宝瓶口。  何勃 摄

        此外,都江堰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岷江流过二王庙。 向力民 摄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

青城山山门。 张铨生 摄

青城山——问道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因其四季常青、满目青翠、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景区幽深清静,故又有“青城天下幽”之称誉。

        青城山分为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两部分。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景色优美,道教建筑比较集中,以常道观(天师洞)、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后山以清幽山谷和溪水为主,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双泉水帘、百丈长桥、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形成前山问道,后山观景,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的山水意境,千百年来幽洁的生态山水依然保存完整。

天师洞。  何勃 摄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官、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

        青城山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而成为天下名山,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彰显着中国本土宗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青城秋色。    罗进 摄

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达9245平方公里,涉及成都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4个市(州)的12个县市,覆盖7处自然保护区和9处风景名胜区。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圈养大熊猫繁殖地和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此外,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小熊猫、雪豹及云豹等全球严重濒危动物的栖息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内的大熊猫在树上休息。 图/CNSphoto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栖息地中的重要部分,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境内,处于邛崃山脉东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郁郁葱葱。卧龙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竹的生长,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这里还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卧龙自然保护区面积约70万公顷,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卧龙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耿达基地内的大熊猫正在树上玩耍。  图/CNSphoto

        夹金山脉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生活地,现有野生大熊猫约240只,约占四川总数的1/4和全国总数的1/4。自1955年起,雅安市夹金山脉地区向国家先后提供活体大熊猫,占国家调用的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中的46%和我国赠予外国的“国礼”大熊猫的78%,是国际上野生大熊猫的最大供给地。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等脊椎动物82种与珙桐等高等植物105种的模式标本产地。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的野生数量总计有1864只。除了被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外,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目前也已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两只大熊猫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耿达基地内玩耍。  图/CNS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