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时尚摄影师刘嘉南。
采访、撰稿:郭燕
图:受访者提供
春日的洛杉矶,阳光斜洒,穿过棕榈叶间的缝隙,像一层金色薄雾落在市区人行道。一家玻璃幕墙的咖啡馆外,摄影师刘嘉南身穿黑色T恤、低压着帽檐,手握相机,静静地待在一个隐蔽的角落。他一言不发、没有设计,只是在等,等一个光线、气场与人叠合的瞬间。
镜头那端,一位身着雅痞西装、内搭中式肚兜儿的中国美人儿在人流中步伐从容,精致的下颌线轻轻扬起,仿佛是光与建筑共同雕刻出的剪影;抢眼的中西混搭,让路过的每个人被这一刻捕捉到的“中式之美”驻足欣赏,仿佛撞见了某种“此刻即永恒”的惊艳。
“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个瞬间——不是传统怀旧,或异域猎奇,而是当代语境下,融合力量与诗意的东方审美。”刘嘉南说。

刘嘉南镜头中的玖玖,摄于洛杉矶市区。
视觉中的“中国美人志”
镜头里的美人儿叫:玖玖,她是刘嘉南创立的“中国美人志”影像档案的采访人物之一。玖玖21岁来美国,浑身上下充满了拼劲。从勤工俭学到IT工程师,再从上市公司高管到航空航天领域顾问,最后转型为自由模特与创业者。她用一种非典型理工女的轨迹,打破一切既定安排,也打破了人们对“东方女性”固有的印象。
“她们像散落在异乡的种子,身上带着一种未被充分讲述的能量。”刘嘉南说:“所以,我越来越不满足只拍她们的故事,而是更想知道,她们的经历是如何让自己在另一种文化土壤中继续扎根,自由生长?”

刘嘉南镜头中的著名女性影像学者陈小波。
回想“中国美人志”最重要的一位被拍摄者,是中国摄影界极受尊重的女性影像学者陈小波。她不仅荣获过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的“金像奖”,也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影像文化的研究者。
拍摄那天,陈小波走在海边,没有时尚大片中的气场,是一种久违的平静。海雾漫过,她轻声说:“其实很多时候,感觉女性比男性更加坚韧,尤其是来到异乡拼搏。”她说,“这就是独特的生命力,是韧性,是到老都不肯放弃生命绽放的女性魅力。”
这句话击中了刘嘉南。他意识到:美,不只是视觉,是她们背后所承载的孤独、选择、矛盾、破碎和重建。他也逐渐理解:摄影,不只是造梦的工具,更是抵达真实的方式。在刘嘉南的镜头里,来自不同行业的华人女性,用视觉的语言,把美变成一个有呼吸、有情感、有未来可能性的表达。她们也让“中国美人志”影像纪录,给人一种跨文化、跨世代的东方审美气场。

刘嘉南“中国美人志”西藏摄影作品。
从东北少年到时尚摄影师
刘嘉南出生在中国东北。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白雪皑皑的街道,父亲书架上泛黄的诗词歌赋,还有母亲缝制的花袄。但彼时的他,还并未意识到这些质朴景象里蕴藏着文化的深意。
像许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样,刘嘉南早年的艺术启蒙是从西方开始的。从时尚摄影的黑白风格,到极简而有结构张力的构图语言,再到好莱坞大片中光影叙事的电影语法……刘嘉南曾沉浸在西方美学的秩序之中,醉心于形式感、结构与力量之间的碰撞。他回忆那段时光,笑言:“那时以为,只要拍得像欧美,就是高级。”
直到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后,刘嘉南的视野开始转向内里更深的东西。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热爱,像一声远古的回响在心底响起。他渐渐意识到,祖先遗留下来的不仅是符号或形式,更是一套细腻且讲究“意境”的美学语言。他说:“从那时起,我认真学书法,研究中式园林和古代器物,才发现我们真正失去的,不是风格,而是感受世界的方式,那种对细微情绪和氛围的体察,早已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渐渐淡去了。”
这种回望不是剧烈的文化觉醒,而是一场温柔而缓慢的内在回归。刘嘉南用镜头捕捉那些“看不见的气韵”:波光竹影,伊人回眸,微风穿堂而过时的轻响,还有刹那间情绪的微妙波澜……他放弃了繁复修饰与情绪的张扬,转而追寻那种“余味悠长”的构图美学。

刘嘉南中国美学意境摄影作品(《男人装》武侠系列)。
刘嘉南说,好的照片就像一首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观者在静默中产生回响。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如辛弃疾笔下“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那般含蓄、清远。这些诗意被他一点点揉进镜头里,成为他独有的表达方式,他称之为“诗影像”。像是一种新的画意摄影,又像一封写给文化根源的情书。
也正是在那段文化回归的旅程中,刘嘉南开始意识到:“美,不是跟随潮流,而是面对根的勇气。”他要寻找的,是一种属于当代中国摄影师的身份自觉——不靠复制,不靠贴合,而是从本体文化中生长出来的、真正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视觉语言。

刘嘉南中国美学意境摄影作品。
“新中式”的异国影像实践
来到美国,刘嘉南并未一味追求“融入”。相反,他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那份文化责任——在一个高度多元、节奏飞快的国际语境中,如何让东方美学被真正“看见”,并且“读懂”。
刘嘉南坦言,自己并不认同将一些中式花样、元素简单叠加在人的身上,就叫“新中式”。“它是一种‘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气韵,是东方意境的诗性,是欲言又止的留白,是内敛明艳的张力。”刘嘉南说。他理解的“新”,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体现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中国哲学精神的再解读和再表达。
他用“中国十二韵”来展示新中式摄影与东方女性之美,即:“和、贵、博、藏、淑、雅、野、艳、素、俏、柔、侠”。

刘嘉南在洛杉矶市区创作的中国意境摄影作品。
在刘嘉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织锦的典雅肌理,与加州海岸线的光影融合得天衣无缝;看到改良旗袍贴合着女性肌肉线条的力量与柔软;看到穿着对襟长衫的女性,静坐在阳光穿过的电脑桌旁……像是从一首诗里走出来,却又如此贴近当下的呼吸与感知。
他还拍摄过一位白人模特,穿着中式长衫,在洛杉矶街头漫步。那组照片一经发布就在社交平台引发大量讨论,不少人留言说:“原来东方美也可以这么酷”;“我也想试试这种风格”……

刘嘉南中国美学意境摄影作品。
“你知道吗,当一个外国人开始想穿你的衣服时,你其实已经在做文化输出了”刘嘉南骄傲地说:“你不需要去讲大道理,不需要拿起话筒喊口号,你只需要让他觉得好看、想穿、有质感。这就是软实力。”
“新中式”在刘嘉南的理解中,是当代华人女性嘴角流露出的一抹从容与自信,是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不卑不亢的身姿,那种美,不喧哗、不炫技,却足够坚定。

刘嘉南拍摄的博雅书院主理人张子淇。
AI时代的“诗影像”
在图像每天以百万计的速度从屏幕流过的今天,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轻”,也越来越“快”。用AI生成完美面孔、算法推荐审美模板、滤镜下有千篇一律的情绪表达……而刘嘉南却逆着这股潮流,选择放慢脚步。
他说:“我不想拍得像机器,也不想让观众变成只会点赞的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愿意反复去看,愿意思考,愿意与之对话。”
他相信,留白比答案更重要。
刘嘉南喜欢引用顾城的一句话:“用新鲜的语言,打破陈词的旧调。”这成了他影像创作的内在准则。他用镜头重构一种视觉语言——不是为了再现传统美,而是让每个样子都能自成一派。他说:“中国美,是一种不必讨好世界的自在。”

刘嘉南中国美学意境摄影作品。
刘嘉南还将视线从个体的故事转向更深处的“文化根系”,另一个全新项目“藏龙社”就是一个聚焦“家文化”的长期影像计划,记录那些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家庭,如何在跨文化的夹缝中,保存、传递甚至重建属于自己的家族叙事。
“我发现,海外华人的家庭里,有一种特别的‘静默感’。很多情感不说出口,但存在于一张旧照片、一件祖母留下的旗袍、一道年夜饭的菜谱里。”刘嘉南说,他见过一个洛杉矶的华人家庭,妈妈在厨房里用中文教孩子包饺子,而孩子一边学一边在电话里用英文跟朋友聊着,画面看似平常,却让人感触很深。“那就是家的两端,传统与变化之间的对话。”
刘嘉南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化传播,往往不是靠宏大叙事,而是靠一件衣服、一张照片、一个眼神,慢慢浸润进人们的心里。他希望未来某一天,一个孙子可以透过镜头,重新认识年轻时的祖父;一个旅居海外多年的女儿,可以通过一段影像,重新理解母亲在厨房里为她做的那碗面。
这是一种无需语言的影响力,是在一张张照片里可以跨越文化、穿越时空的共鸣。“我不是文化学者,但我想做一个影像记录者,一个为文化留影的人。”刘嘉南说。
AI生成可以描绘万物,但无法替代人类的记忆与情感。而刘嘉南的“诗影像”,正是那些记忆的延长线,在一帧帧影像里用一种凝固时间的方式,一种在碎片时代下仍能抵达人心的叙事,来默默书写一本属于当代华人的“视觉传记”。

(刘嘉南,著名时尚摄影师、影像艺术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知名时尚杂志《男人装》特约摄影师,曾获中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中国美人志》影像项目、《藏龙社》中国家文化影像计划发起人,海外新中式美学传播者。)
(本文为《美华》杂志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洛杉矶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美华》杂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