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言洁予、康思聪、刘雨泉
摄影:金家旗
北加汉服社在2025年隆重推出全球第一本用英文撰写来介绍汉服的图文书籍《汉服》(HANFU,A Visual Primer of Historical Han Chinese Attire),意味着汉服文化终于有了正式叩响世界大门的“通行证”。
全书系统性展示了汉服的发展演变,图文并茂,复原并拍摄了从东周至明代不同时期四十六套汉族服饰,涵盖帝后、士人、贵妇、平民、儿童、军士等多重身份人士的装束。除丝绸、棉布等常见材质外,书中还介绍了以竹、棕榈叶等异材质制成的竹衣、蓑衣等古代实用服饰,展现古人衣物在功能与文化上的多重面向。
每一套服饰均依据出土文物、古画、文献资料精心考证,并配有相关文物图像作为旁证,使读者在赏析精美图片的同时,更能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书中亦探讨汉服与多元文明的互动:如唐代受中亚影响的胡服风尚,元代汉族女装中的蒙古元素,明代男装中融合北族辫线袍制的“弋撒”等,凸显中华传统服饰体系在传承中不断吸收、融合、演化的历程。
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来自不同族裔背景的读者直观了解美国华裔社区的文明、传统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的多元化社区贡献一己之力,也为有志于理解东方文明的西方读者,搭建一座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
本刊从本期开始,选取书中部分精选内容,分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六期展示,以飨读者。

战国时期楚国女性装束
汉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传统服饰。它不仅是一种衣着形式,更是礼制、工艺与美学的载体。自商周肇始,经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延续至隋唐宋明,绵延三千余年,脉络未曾中断。
明亡之后,汉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若隐若现在近代华人的集体记忆中。直到2003年,河南郑州人王乐天身着自制汉服走上街头,被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汉服”这一名称也首次为公众所知,汉服复兴运动由此开启。

战国时期楚国女性装束
战国时期楚国女性装束
模特梳着楚国贵族女性流行的偏髻,这是一种侧置的发髻,符合当时楚文化的审美习惯。这一发型可通过湖北省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的持灯铜俑得到考证。
服饰方面,她们通常身着直裾袍(即衣襟直下、不开衩的长袍),此类袍服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中有实物出土(编号N15),属于上下连属式的设计。此袍服布料宽大,袖子极长,衣物大身上的小菱形纹饰与衣襟上的几何纹织锦,均符合战国时期贵族女性端庄雅致的穿着风格。

战国时期楚国女性装束

战国时期楚国女性装束
服饰整体上,直裾袍的布料垂坠感极佳,特别是在领口、腋下、腰间及衣摆处,自然形成褶皱堆积,增强了造型的层次感与细节美感。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此类袍服的放量较大,袖子的完整长度尤为惊人。
其腰部装饰亦十分考究。根据湖北江陵九店东周楚墓出土文物,楚国贵族女性有使用镂空雕刻皮带的习惯,用带钩固定,以确保腰部收束,形成优雅的衣物轮廓。在皮带正中,系有一组玉佩,行走时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所述:“佩玉将将”。

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服饰
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服饰
模特头戴楚国高冠。考《楚辞》”高余冠之岌岌”,及楚地俑像冠式,知楚人尚巍冠之风。然帛画仅存侧影,形制莫辨。目前并无出土楚高冠实物,本于湖南省长沙子弹库帛画御龙者冠式。

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服饰

战国晚期楚国贵族服饰
龙凤虎纹绣罗单衣
模特所穿龙凤虎纹绣罗单衣,是根据战国晚期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墓所出编号N9的罗衣复原。该墓主包裹各类衿衾衣袍共十三重,N9居第六重。衣长192厘米,袖展276厘米,袖宽50.5厘米,腰宽65厘米,放量恢廓。主体面料为灰白色四经绞素罗绣地,绣纹以龙、凤、虎相搏为式,一侧是展翅凤鸟,头顶花冠,脚踩小虬,另一侧是猛虎奔逐大龙,大龙作抵御状。楚地纹章多有凤驭龙虎样,如九连墩二号楚墓出土的虎座凤架鼓,或据此以为楚人崇凤。
据遗骨推断,墓主生前身长不过160厘米,着此衣则裾曳于地。但模特身长180厘米,着之则衣裾垂踝,观感悬异若此。不过此衣未必墓主生前所有。先秦葬俗,逝者新死,吊唁者会赠送各类助丧用品,其中有所谓襚者,即用以收敛死者之衣物及被褥,小敛大敛时以裹缚死者。此N9或为他人所赙之襚。同一衣,不同人着之,则样貌殊异,此考古复原不可不辨者。

秦代军士装束
秦代军士装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以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秦代男性装束既承袭周代服饰制度,又因军事需求而有所革新,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
模特的整体形象参考了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出土的铜车马1号立车高级御手形象。立车作为皇帝车驾的排头兵,担任先导与护卫的职责。
模特头梳当时男性流行的椎髻。普通士兵多梳偏右椎髻,并以朱红色发带固定;军吏则多梳中分椎髻,发髻位置居中,展现出更为端正的仪态。模特头戴双板长冠,此冠冠面有中缝,从正面看去呈两块板状,属于秦代中级军吏的标识。

秦代军士装束

秦代军士装束
模特内层穿着燕尾宽领中衣,作为贴身穿着。其外披深衣形制的紫色戎服,交叠穿着后,两侧衣摆自然形成类似“燕尾”的两个尖角,使衣摆下缘呈内凹状。
秦人重视腰带的装饰,佩绶的使用亦与官职等级相关。模特腰间的皮带,用马头带钩固定,制作精良,既具实用性,又体现佩戴者的身份。腰带上系着的带有玉环的红色绶带,代表了穿着者的官爵地位。
模特下身穿着绔(袴)。“绔,胫衣也。”其形制更类似现代婴儿的开裆裤,腰后开衩,仅有两条裤腿,裆口不闭合,以便行动。军士常在小腿部位包裹行縢(麻布绑腿),兼具礼仪性与实用性,满足实战需求。
模特脚穿方口齐头履,其形制方正,前端微翘,鞋底密布绳结纹,以增强抓地力。

秦代军士装束
(本文摄影模特王珺、刘雨泉、张可迪,图文内容由北加汉服社独家提供,谢绝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北加汉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