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也分南北派?港式醒狮趣味谈

记者|黄璇

        早些年在香港,每逢农历新年,总会有人拍门塞一张红色的“财神纸仔”,然后说一句“财神到”,本地人称之为“派财神”。还有一大队人在走廊敲锣打鼓,逐家敲门,上门舞狮,不少老人家都会图个好意头,打开门递上一封“利是”,狮子就会跟着锣鼓声摇头晃脑并鞠躬,令新年气氛更浓厚。今时今日,基于种种缘由,舞狮前往屋苑挨家挨户助兴的习俗近乎绝迹。

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中国香港站主题活动上的“龙狮共舞”。图/CNSphoto

来自香港的舞狮团在成都街头闹新春,引来众多市民围观。图/CNSphoto

        舞狮又或者醒狮,是目前香港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传统的表演项目之一。自清末以来,舞狮已经成为香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在新界围村,几乎每一条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醒狮据说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财富甚至驱邪,因此舞狮活动在农历新年期间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中秋节及其他重要的节日场合庆典中也有舞狮表演,例如新公司开张、店铺开业等喜事。

        其实,香港舞狮的习俗是由内地传进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地大量武术人士纷纷来港定居,逐渐在香港开设武馆,广收徒弟,传授武功、跌打、舞龙舞狮的技艺,令舞狮文化得以在香港壮大发展。当时以传统舞法为主,比如采桥头青、盆青等,寓意做生意的人盆满钵满;或者“一柱擎天采高青”爬上高柱,寓意做官步步高升。

        为重现醒狮民俗庆典的热闹场面,以及扩大岭南醒狮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澳门近日亦举行第十届“狮王争霸国际赛2023——美高梅杯”,同期还有“美高梅狮艺文化周”,让市民和游客可以欣赏到驻场非遗工艺师即场展示传统舞狮手工艺。

点睛仪式是南派舞狮传统习俗之一。图/CNSphoto

北派舞狮造型夸张,毛发蓬松修长。图/CNSphoto

        但你是否知道,中国南方与北方流行的舞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舞狮分为北派和南派,这两个派别由舞狮的风格和狮子的造型区别开来。北派舞狮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舞蹈”,北派的狮子看起来更凶猛,舞蹈风格多以杂技和武术为主。

        南派舞狮起源于广东地区,也是香港最突出的风格。南派醒狮更具象征意义,有着细腻精致的特征,头部中央还有一个与“年兽”相关的角。南派醒狮的舞蹈风格充满个性,与北派“武狮”的形态相比,南派更注重于模仿猫科类动物的自然动作。

        狮艺方面,南方舞狮着重马步,跟所学功夫大有关连。北狮造型夸张,像常见的“安徽青狮”,毛发蓬松修长,较南狮狮头更像狮子;动作方面亦类近杂耍,表现牵涉较多跳跃成分。虽然南北派别舞狮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由两位表演者穿上代表狮子的服饰共同表演的。

香港尖沙咀海滨云集数百头舞狮庆祝新年,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图/CNSphoto

        一只只舞狮颜色各异,精神抖擞。你又是否知道狮头是如何制成的呢?据悉,舞狮的狮头以竹、藤、纸、绸、布、毛等材料制成,制作过程主要分为扎(扎狮廊)、扑(扑纱纸)、写(写花纹)、装(装配饰)四道工序。

扎:扎狮廊

        先用茅竹开出狮头底架,再用小竹篾织出狮头形状。竹篾之间的扎点用纱纸浆糊加固。一个狮头大概有1300多个扎点。

扎:扎狮廊。 (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扑:扑纱纸

        扎好的狮廊用纱纸、蚊帐布、绸等材料平铺在狮廊上,使狮廊更加坚固耐用。

扑:扑纱纸。 (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写:写花纹

        扑好的狮廊按照粤剧脸谱(刘备、关羽、张飞)和要求打上底色,然后写上各种吉祥如意的花纹(唐草纹、虎斑纹、如意纹、猪鼻纹等)。

写:写花纹。 (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装:装配饰

写好色的狮头在相应的部位装上各种的配饰,包括牙擦须、绒球、小铜镜片等配饰。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头就宣告完成。

装:装配饰。 (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随着香港本地兴起“南狮北舞”(即以北狮的形态舞起南狮造型的狮头),因讲求动作轻盈,以往动辄6斤多重的狮头都变轻了。现时流行“佛鹤狮”,即集鹤装的眼大和佛装的阔大嘴巴特点于一身,配以香港独有的“刀仔花”尾部较尖的彩绘纹理,就是本地狮头当下最鲜明的特色。

舞狮于香港历史从未缺席。每逢喜庆活动,舞狮表演总会出动。 (资料图片)

旧时李郑屋村,有店铺开业,门前张灯结彩,更有舞狮助庆。 (资料图片)

(本文获香港新闻网授权转载,内容有删减,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香港新闻网官方网站www.hkcn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