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稿:余浅、张舒然、田佳蕾、沐槿、贾洛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硅谷的“心脏” 未来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图/Shutterstock
坐落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是全球科技创新与商业领袖的摇篮。作为与硅谷共生的顶级学府,斯坦福以其创业精神、跨学科研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改变世界的创意发源地。
斯坦福校园占地8,180英亩,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大学之一。校园内棕榈树大道与西班牙式红瓦建筑相映成趣,融合了加州风情与现代科技感。这里距离硅谷核心区仅需15分钟车程,谷歌、苹果、Facebook等科技巨头的总部近在咫尺,为学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习和创业机会。
斯坦福常年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三,在工程、商科、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尤其突出。学校设有七大学院,涵盖人文、理工、医学、商学等方向。其独特的”交叉学科”理念鼓励学生打破专业界限,这种开放思维孕育了无数改变世界的创新。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图/Shutterstock
斯坦福的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既会在胡佛塔下的草坪讨论创业计划,也会在”喷泉跳跃”的传统中释放青春激情。独特的“Dead Week”(考试周前的放松周)和“Full Moon on the Quad”(满月舞会)等传统展现了斯坦福“工作拼命,玩乐尽兴”的精神。
斯坦福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其校友创立了谷歌、雅虎、Instagram等科技巨头,被称为“亿万富翁工厂”。工程学院与硅谷企业紧密合作,医学院在癌症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先全球,而商学院更是创业者的圣地。从互联网协议到基因编辑技术,斯坦福实验室的突破持续推动人类进步。
斯坦福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的理念。校友包括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以及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等各界领袖。这里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加速器。


“行稳致远,追逐巅峰!”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斯坦福大学
校友:Xin Liu
遗传系 在读博士后

校友:Xin Liu
1.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Stanford你会选哪三个?
答:前沿、领袖、竞争。从科研到社会影响力,Stanford都有很多思想和实践上的领袖人物和成果。
2.你最喜欢Stanford的哪个地方?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答:我最喜欢医学院的Clark Center,夜晚从正面看它,像一座宇宙飞船,灯火通明。是我深夜做完实验室回家最喜欢路过的地方。
3.Stanford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有没有“Stanford式”的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Stanford的博士后协会有很多分支和活动。其中,中国博后部也有很多独特的活动,学术论坛、招聘讲座、烤肉聚餐等等,都是很好的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4.在Stanford吃得如何,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Wilbur 和Stern这两个dining hall比较适合亚洲胃。Wilbur的越南米粉和炒面,Stern的沙拉和墨西哥菜,味道都挺不错。据说都是有机食品,每餐能吃够五颜六色会是非常健康的。
5.在Stanford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我曾经和我们系的一位诺奖得主教授“闲聊”过近1个多小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本人,他讲到的几个原则,至今对于我做科研的方向和方法是指南针。
6.作为博士后,你在Stanford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最“社牛”的一次,是我有一次协助博后社团组织了一场国内高校来Stanford的人才招聘,反响很好,来参加的听众都需要排队进场,100多人的房间全部坐满。
7.如果你离开了,再回忆Stanford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我最怀念的,会是硅谷的阳光,和Stanford校园里很多很多的绿树。
8.Stanford的多元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哪个跨文化的瞬间让你印象深刻?
答:我做博后期间很重要的一个支持系统,是每周的WISE (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oup。做科研压力巨大,女性博士后又更加容易孤独,需要更多的支持系统。这个小组由Stanford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做组长,大家探讨应对科研和生活压力的技巧,互相鼓励和支持。
9.你觉得Stanford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是在课外学到的?
答:作为博士后,成长是发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和不同的部门合作协调之中。你会发现,人和人的工作方式、理念、标准都各不相同,需要磨砺出很强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要学会抛弃“好学生思维”,去接纳现实。
10.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当年刚踏入Stanford校园的你,以及即将进入Stanford求学的同学各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我想对当年的自己说:“要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设定边界,慢就是快,走稳走长远。”对未来的同学我想说:“这里有无限可能,勇敢的走出去探索吧!”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天才云集的科学圣殿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图/加州理工学院官网
坐落于洛杉矶东北部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Caltech),是全球顶尖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以其无与伦比的科研实力和精英教育模式闻名于世。这所“小而精”的科学殿堂,凭借师生比1:3的超小规模,却培养出了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诺贝尔奖制造机”。
Caltech校园占地124英亩,环境优美,建筑风格融合了地中海式与现代科技感。校园内随处可见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留下的足迹,距离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仅一步之遥,形成了“校中有研,研中有校”的独特科研生态系统。这里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圣地,更是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的前沿阵地。
Caltech常年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在物理、化学、航空航天和工程领域尤其突出。学校仅有6个学部,却涵盖了从量子物理到生物工程的所有核心科学领域。其“重研究、轻教学”的教育理念,让本科生都能参与顶尖科研项目,这种培养模式在全球独树一帜。
Caltech的校园文化既严谨又充满趣味。学生们既会在Millikan图书馆通宵推导公式,也会在一年一度的“Ditch Day”(逃课日)破解学长们设计的机关谜题。独特的“荣誉准则”制度让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考试时间,展现了学校对学术诚信的高度信任。校园内国际学生占比达30%,来自60多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科学共同体”。
Caltech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令人震撼:在物理学上,主导LIGO项目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化学上,开发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础;航空航天领域,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实际管理者;地质学上,建立现代地震学理论体系。从发现夸克到设计火星探测器,Caltech的科研成果持续拓展着人类认知边界。
Caltech坚持“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粹理念。校友中科学巨匠云集,包括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这是一座为追求真理而存在的终极科学殿堂。


“脚踏实地,欣赏人生风景!”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加州理工学院
校友:Mingchen Liu
电子工程系 2024届博士

校友:Mingchen Liu
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Caltech),你会选哪三个?
答:小巧,专注,纯粹。
2. 你最喜欢Caltech的哪个地方?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答:Turtle Pond(Throop Memorial Garden)。我常在这里散步、乘凉,看着几只安静的乌龟,什么也不想。
3. Caltech有很多独特的传统,你有没有参加过特别有趣的社团、活动或传统节日?其中有没有“Caltech式”的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每年Halloween的午夜,学生会从图书馆楼顶抛下用液氮冰冻的南瓜。传说这一实验最初是为了观察一种叫“摩擦发光”的现象。尽管从未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光芒,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的热情与欢乐。这是典型的Caltech文化:很nerd,很“傻”,却又格外可爱。
4. Caltech吃得如何,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Caltech规模太小,食堂的数量与质量无法与大型名校相比,整体水准平平。如果要“矮子里拔将军”,Broad Café的Turkey Avocado Sandwich算得上印象深刻。
5. 在Caltech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当然是我的博士导师。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做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这些将让我终生受益。
6. 作为学生,你在Caltech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刚入学时,被CaltechC(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学长“怂恿”参加一年一度的中秋晚会,在数百观众面前表演小品。大家自得其乐,台上台下都很开心。
7. 如果你毕业了,再回忆Caltech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最怀念的是全情投入科研的日子,以及实验成功时那种如释重负的喜悦。我们的研究往往以年为周期,收集最终的数据本身也许只需几分钟,但背后是多年心血。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只有淡淡的欣慰,却能回味良久。
8. Caltech的多元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哪个跨文化的瞬间让你印象深刻?
答: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了解了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也体会到课本与现实的差距。
9. 你觉得Caltech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是在课外学到的?
答:博士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是我最坚实的根基。身边那些优秀的同学与老师,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一直在指引并激励着我。
10. 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当年刚踏入Caltech校园的你,以及即将进入Caltech求学的同学各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第一,脚踏实地——科研成果才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硬通货。第二,也别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学习各种知识,参与各种活动,不论是否与专业相关。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天使之城”的公立王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图/Newscom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西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是一所全球知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加州大学系统中的明星成员,UCLA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
UCLA坐落于阳光明媚的洛杉矶市西木区(Westwood),距离著名的比弗利山庄、圣塔莫尼卡海滩仅十余分钟车程。洛杉矶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是世界娱乐与科技产业的重要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就业与社交资源。校园依山而建,绿树成荫,建筑风格兼具西班牙复兴和现代美学,是全美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UCLA常年稳居世界大学排名前20,其教学和科研水平享誉全球。学校设有13个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作为一所公立大学,UCLA以高性价比著称,为学生提供一流资源的同时,也具备广泛的公共使命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图/Newscom
UCLA校园充满包容与活力,学生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高度的多元文化融合。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从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到艺术表演、体育竞技应有尽有。校园中既有热烈的“Bruin Day”传统,也有浓厚的社区责任感,是一所既严谨又温暖的大学。
UCLA在多个学科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电影电视、人文学科尤其突出。UCLA医学院附属的Ronald Reagan医院为全美顶尖,工程学院与硅谷和本地科技产业联系紧密,孕育了大量初创企业。此外,UCLA电影学院更是好莱坞人才的摇篮,许多知名导演、编剧和演员皆出自于此。
UCLA不仅注重学术培养,也强调实践与社会责任。校友网络强大,遍布全球政界、商界、科技界和文化界,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支持。正如其校训“Let There Be Light”(要有光)所示,UCLA致力于通过知识与创新为世界带来改变。


“放心试,大胆追梦!”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校友:Aaron Zhang
政治系 2026届本科生

校友:Aaron Zhang
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UCLA,你会选哪三个?
答:我会选择活力、积极、冲劲
2. 你最喜欢UCLA的哪个角落?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答:校园里我最爱的地方绝对是Wooden中心的篮球场。除了上课,这里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而且一直开到凌晨1点。我和朋友们经常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然后走去Westwood吃宵夜——这些回忆特别鲜活。
3. UCLA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有没有“UCLA式”的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UCLA期末周有个超有名的传统叫”内衣狂奔”,学生们只穿内衣在校园里疯跑。我觉得这特别能体现UCLA“拼命学、放肆玩”的风格——大家就是要在复习到崩溃时彻底放松一下。
4. 据说UCLA的食堂是全美最好的之一,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我最爱的是那家叫”The Study”,他们做三明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专属的定制搭配。你们要是来UCLA,必须去试试自己定制一款!
5. 在UCLA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讲讲吗?
答:UCLA的课通常规模很大,唯一人数少于20人的就是我连续三个学期上的中文课。和教授的关系比其他课亲近多了,毕竟时间长、人又少。尤其老师和我爸妈一样是中国移民,那种熟悉感特别温暖。
6. 作为学生,你在UCLA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最焦虑的瞬间大概是大一入学迎新那会儿。谁都不认识,身边也没高中同学,满脑子都是“怎么给人留下好印象”。
7. 如果你毕业了,再回忆UCLA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虽然还没毕业,但我能想象毕业时最不舍的肯定是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光。大学最特别的就是把天南地北的人聚到同一个地方,随时能约饭见面。
8. UCLA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
答:刚来时挺惊讶校园里有这么多亚洲面孔。不过整体来说UCLA真的超多元,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你会接触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
9. 你觉得UCLA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我学到最重要的事就是人际关系的价值。虽然把学校比作“人脉网”有点老套,但有时候遇到的人真的像家人一样重要。我马上要读法学院(这行特别靠人脉),以后会更注重互帮互助,既主动伸手,也感恩别人的援手。
10. 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即将进入UCLA求学的同学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我的建议是:勇于尝试! 以前总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后来发现根本没人会在意。校园机会太多了,说不定就实现梦想了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自由精神的学术堡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图/Shutterstock
屹立于旧金山湾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简称UC Berkeley),是全球公立高等教育的巅峰代表。作为加州大学系统的创始校区,伯克利分校以其激进的创新精神、顶尖的学术实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无数改变世界的思想与技术。
伯克利分校坐落在与旧金山隔湾相望的伯克利市,校园依山傍海,俯瞰金门大桥。这里既有红杉林环绕的古典建筑,也有现代感十足的科技实验室,融合了自然与学术的独特气质。旧金山湾区作为全球科技与金融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硅谷巨头、顶尖风投和前沿初创企业的黄金跳板。
伯克利分校常年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列,在STEM领域尤其强悍。学校共有14个学院,覆盖从核工程到社会学的全学科领域。作为公立大学的标杆,伯克利坚持“知识为公众服务”的理念,以平民学费提供顶尖教育资源。其学术自由的传统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言论自由运动”,至今校园内仍随处可见探讨社会议题的即兴辩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图/Shutterstock
伯克利的校园文化充满反叛与活力。学生们既会在24小时开放的Doe图书馆彻夜钻研,也会在Sproul广场发起环保倡议。这里的学生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亚裔占比近40%,形成了多元而包容的学术社区。
伯克利在理工科的统治力无可争议:其计算机科学、工程、化学、物理常年排名世界前列,诺贝尔奖得主数量(110位)超过绝大多数国家。哈斯商学院是创业者的圣地,环境学院引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而法学院更是社会运动的智库。从发明原子弹到开创开源软件运动,伯克利的实验室里诞生了16种化学元素和BSD操作系统。
伯克利强调“知行合一”。校友中既有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也有“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这里不仅是学术圣殿,更是用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


“在自由的学术世界遨游!”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校友:Ming Chen
数据和信息工程专业 2023届本科生

校友:Ming Chen
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UCB,你会选哪三个?
答:自由、先锋、思辨。UCB在我心中有一个高度自由的学术环境,包容多元思想,鼓励质疑和创新。
2. 你最喜欢UCB的哪个角落?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答:最喜欢的是Doe Library前的草坪,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坐着看书、讨论、发呆。
3. UCB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有没有特别的校园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加入过Cal Hacks的编程马拉松活动,连续熬夜48小时和队友开发产品,那种创新氛围太UCB了。
4. 据说UCB美食不错,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Berkeley social club,不过我大部分都是自己带饭,一个呢是省钱,二个也是节约时间。
5. UCB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必须CS61A。一开始接触 Scheme 和 Python 时,我几乎每天都在 debug 中挣扎,但正是这些过程让我建立起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心。可以说,CS61A 打开了我通往真正的计算思维的大门。
6. 作为学生,你在UCB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最“社恐”的是第一次在超过200人的大课上发言,声音抖得自己都快听不清了。
7. 毕业了再回忆UCB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可能我也算个书呆子,最怀念的是深夜在engineering library写作业时那种孤独却充满力量的感觉,和每一次在Sather Gate穿行时,望着钟楼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世界变化的前沿。
8. UCB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
答:最大的影响是学会了倾听与包容。在课堂上的讨论时,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多元”不是让所有人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被尊重。
9. 你觉得UCB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UCB教会我不只是学会一套技能,而是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课外通过参加一些创业孵化器项目,真正了解了如何将一个想法变成现实,也让我意识到协作与领导力的重要性。
10. 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当年的你,以及即将进入UCB求学的同学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对当年的我说,不要害怕质疑和讨论,你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创造不同;对未来的同学说:拥抱压力,它是你快速成长的土壤。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好莱坞的智力大本营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图/Shutterstock
在美国洛杉矶市中心,有一所全球众多学子心中的“梦校”——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简称USC)。作为全球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南加大以其卓越的电影艺术、商科、工程学和多元文化闻名于世。作为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之一,USC在学术创新与行业实践之间架起了独特的桥梁,成为娱乐产业和科技领域的人才输送中心。
南加大主校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南部,校园内罗马式红砖建筑与现代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形成“特洛伊家族”的独特风貌。这里是全美少有的城市型校园,距离好莱坞仅10分钟车程,为学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娱乐、科技和艺术资源。
USC在U.S. News全美大学排名中常年稳居前30,学校设有23个专业学院,涵盖艺术、科技、商科、医学等广泛领域。USC以“跨学科实践”著称,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直接应用于行业项目,这种理念孕育了大量创业者和行业领袖。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图/Shutterstock
USC的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包容性。学生们既会在著名的”特洛伊铜像”前合影留念,也会在年度“Songfest”音乐节上展示才艺。独特的“特洛伊精神”贯穿始终——从声势浩大的体育赛事(USC- UCLA宿敌赛)到社区服务项目,展现出团结与进取的校风。校园内国际学生占比达25%,来自135个国家,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学术社区。
USC在多个专业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其中电影艺术学院堪称好莱坞的摇篮,培养了乔治·卢卡斯等著名导演,马歇尔商学院则是创业与娱乐产业管理的标杆。维特比工程学院是硅谷科技公司的重要人才来源,而安纳伯格传播学院则是全美顶尖的传媒教育与研究机构。
从发明DNA计算到推动娱乐产业数字化转型,USC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USC强调“职业连通性”,其校友网络(特洛伊家族)遍布全球娱乐、科技和商业领域,致力于培养能够改变行业的实践型人才。


“你的故事,在这里有人倾听”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南加州大学
校友:Ruotong (Alice) Dong
文学写作与叙事研究专业 2025届硕士

校友:Ruotong (Alice) Dong
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USC,你会选哪三个?
答:热情、包容、叙事感。
2. 你最喜欢USC的哪个地方?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Doheny图书馆前的长椅对我来说意义特别大。那是我在大一第一堂Creative Writing课后,一个人坐下来整理思绪的地方。阳光透过树影洒在笔记本上,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写作可以是一种和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
3. USC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有没有“USC式”的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有一次我参加了Visions & Voices的一个讲座,当时邀请的是一位我非常敬仰的作家。那种面对面讨论创作的自由感、和完全陌生但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手稿的体验,是很典型的“USC式”文化——热情开放,同时又认真对待每一个声音。
4. 据说USC的食堂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咖啡馆风格的Literatea我特别喜欢。不是为了吃的,而是那种你可以窝在那里一下午,和同学讨论小说结构,或者自己默默读完一本书的氛围。
5. 在USC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Brighde Mullins教授的Research课对我影响很深。她鼓励我们把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转化成一种可以对话的写作形式。那种自我被看见的感觉,改变了我对“文学身份”的理解。
6. 作为学生,你在USC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最“社牛”的时候是作为文学杂志编辑组成员主持每周例会吧。最“社恐”的时候可能是第一次在workshop课给同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诗,那种暴露脆弱的时刻非常真实,但也因此特别难忘。
7. 如果你毕业了,再回忆USC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最怀念的是那些深夜还亮着灯的课堂和写作室。还有朋友之间互相修改草稿、互相读彼此作品的那种陪伴感。很多创作并不是在灵感最盛的时候完成的,而是在彼此鼓励下坚持下来的。
8. USC的多元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哪个跨文化的瞬间让你印象深刻?
答: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一篇讲述移民家庭的小说时,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同学讲了她家族的故事,竟和我自己的家人经历有意想不到的共鸣。这种跨文化的“照见”,让我意识到文学不是要讲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找到彼此之间可能的连接。
9. 你觉得USC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是在课外学到的?
答:USC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写作者不仅仅是写出好作品,更是要去理解编辑、出版、传播的过程。
10. 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当年刚踏入USC校园的你,以及即将进入USC求学的同学各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对刚踏入校园的我:你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请相信那份不安和好奇都是创作的起点。对即将进入USC的同学:别害怕去表达真实的自己,USC是一个尊重多元表达的地方,你的故事,会有人愿意倾听。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
创新与包容的科技绿洲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图/Shutterstock
坐落于南加州阳光海岸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简称UCI),是加州大学系统中成长最迅速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以其卓越的计算机科学、生命医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闻名,UCI完美融合了学术严谨性与创新活力,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新生代代表。
UCI校园位于全美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尔湾市,占地1,475英亩的校园由著名建筑师威廉·佩雷拉设计,呈现独特的圆形放射状布局。校园内遍布现代主义建筑与生态保护区,拥有全美最大的校内湿地公园,形成了“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独特景观。距离迪士尼乐园仅15分钟车程,毗邻尔湾高科技产业园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Aldrich公园。 图/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官网
UCI在U.S. News全美公立大学排名中稳居前十,其计算机科学、犯罪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学校设有14个学院,涵盖从艺术到量子物理的广泛学科。作为一所年轻的顶尖学府(建校仅50余年),UCI以跨学科创新著称,其“综合科学核心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出大批复合型人才。
UCI的校园文化既充满学术热情又不失轻松活力。学生们既会在标志性的Aldrich Park圆形草坪上讨论课题,也会参加年度“Zot!Zot!Zot!”精神周活动。校园中亚裔学生占比超过35%,国际学生来自90多个国家,形成了多元包容的学术社区。从发明抗艾滋病药物到开发互联网传输协议,UCI的科研成果持续改变着人类生活。
UCI特别强调“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上也成就显著,是全美首个“碳中和”大学校园。


“遇见未来,一起成长!”
校友推荐官眼中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校友:David Sun
商业管理系 2021届本科生

校友:David Sun
1.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UCI,你会选哪三个?
答:人脉、地理位置、舒适感。对我来说,UCI 是一个让我建立起深厚人际关系的地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校园氛围也非常舒适亲切,是一个让我感到“像家一样”的地方。
2. 你最喜欢UCI的哪个角落?有没有一段记忆至今还在脑海中?
答:我最喜欢的地方是 University Town Center(UTC)。那里承载了很多美好回忆——和朋友聊天、吃饭、看小孩放烟花,甚至在那里复习备考。它不仅是购物中心,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 UCI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有没有“UCI式”的文化让你至今难忘?
答:我曾经差点加入专业兄弟会 Delta Sigma Pi,后来没有加入。不过很多朋友都在其中,如今他们大多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投行或管理咨询公司工作,UCI 的职业发展氛围其实很强。
4. 据说UCI的食堂很有特点,你最喜欢哪家餐厅或哪道菜?
答:我最爱的还是 Chipotle和In-N-Out,毕业多年了我还会去。如果想来点健康清爽的,我会推荐 Blue Bowl 的巴西莓碗(açai bowl)。
5. 在UCI时有没有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我大一时的经济学老师是Peter Navarro教授,后来成为特朗普总统经济与贸易高级顾问。那门课让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美国经济与全球地缘政治之间的联系,对我影响很大。
6. 作为学生,你在UCI最“社牛”或最“社恐”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答:在商学院里,做展示和演讲是家常便饭——我已经习惯了。这些经历让我在面对压力时更加自信从容。
7. 如果你毕业了,再回忆UCI的生活,你最怀念的是什么?
答:很多人毕业后就去了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曾经每天都见的人,如今变成了各地的朋友,真有种时光流转的感觉。
8. UCI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你有哪些影响?
答: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有朋友是印尼亿万富豪的女儿,还有人是巴西政府高官的儿子。和这些人保持联系,也让我有了更广阔的世界视野。
9. 你觉得UCI的教育对你的职业或人生轨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课堂本身,而是我遇到的那些人。无论是同学、教授还是导师,这些人带来的机会和启发,对我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知识固然重要,但人脉才是真正的财富。
10. 如果现在有机会对即将进入UCI求学的同学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答:对自己:“是的,要认真学习,但也别忘了花时间去认识人。”对未来的UCI学弟学妹说:“在这个 AI 盛行、知识随处可得的时代,大学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建立的人脉和关系。你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未来的行业领袖。一起成长吧。”
点击跳转:美国东西海岸12所顶尖名校巡礼(美东篇)
(本文为《美华》杂志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洛杉矶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美华》杂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