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稿|刘黎雨
图片|受访者提供
起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作家白先勇曾这样评价昆曲:“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
流散于大洋彼岸的昆曲爱好者们,也一直努力将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海外散播和传承下去。昆曲艺术典雅清丽,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纽约“海外昆曲社”的成立成长,就是希望能把优美典雅的昆曲移植到美国的土地上,“让这株飘香数百年的兰花在美国艺术的百花园里继续散发幽香”。
海外昆曲社《昆曲之美》2024春季公演,演员谢幕。
“空谷幽兰”飘香海外
1950至1980年代,在美国传扬昆曲、教导昆曲的先驱者都是著名曲家和教授。其中,就包括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张充和先生。在加州和康州生活期间,她与丈夫傅汉思教授在美国二十多所著名大学进行过昆曲示范和演讲,还经常会在家举办曲会,培育了海外昆曲社陈富烟、陈安娜等诸多核心成员。
1988年10月,著名昆曲艺术家汪世瑜受邀来美演讲表演,赢得热烈掌声和喝彩。当时美东聚集起来的昆曲学者、曲家和爱好者们深受鼓舞,12月在纽约州成立了海外昆曲社,以研习、保存、传扬昆曲为宗旨。陈富烟被选为首任社长。1989年,海外昆曲社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1990年,来自上海昆二班的史洁华、蔡青霖,浙江昆剧团的闻复林,苏州苏昆剧团的尹继芳陆续加入昆曲社。随着后面越来越多专业昆曲演员、乐师来美加入,昆曲社在90年代迎来全盛时期。史洁华曾在采访中提到,当时他们在洛克菲勒附近的台北剧场,进行了很多非常专业的演出,各方面人才比较齐全。《纽约时报》等各大美国媒体也曾对台北剧场的昆剧演出作出报道,给出了极高评价。
海外昆曲社2024春季公演《长生殿》。
昆曲之美,可以跨越国界,触动人心。尽管语言不通,观众依旧能在精致细腻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类共通的美好而深沉的情感。一次洛杉矶艺术节上《游园惊梦》的演出,使得美国先锋舞台剧导演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深受感动,并产生了要将中国昆曲经典带向世界的想法。七年研究之后,塞勒斯邀请华文漪、史文洁、王振声等在美的昆曲艺术家,参与了一部融合歌剧、话剧、昆曲的“先锋版”《牡丹亭》的制作,于1998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
适逢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四百周年,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也于1999年,推出了史上第一次《牡丹亭》足本演出,连演三天,场场爆满。来自上昆的钱熠饰演杜丽娘,笛师周鸣担任音乐总监,他们后来旅居美国,也都成为了海外昆曲社驻社艺术家。
海外昆曲社的演员正在后台化妆。
昆曲“雅韵薪传”
海外昆曲社于1991年成立传习班,由专业演员、乐师,教导社员唱念和舞台表演技巧,传承昆曲文化。传习班有规定的课程与课时,现在每周六在法拉盛高中上课,涵盖了唱曲、身段、表演、笛子及舞台化妆等技艺。每年定期举办两次传习班内部汇报,四至六次师生联合演出;每两、三年邀请国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在美举办高质量的昆曲名剧演出。自成立以来,昆曲社共举办300多场演讲、示范及演出,包括昆曲折子戏及全本戏《牡丹亭》《烂柯山》《贩马记》《渔家乐》《狮吼记》《长生殿》及《蝴蝶梦》等。
昆曲社现任副社长邓崇德介绍道,传习班的学员多种多样,有中有外,有老有少。十几二十年来一直都在学习昆曲的社员比比皆是,他们一旦喜欢上昆曲之后,都会非常投入。早期有一位王阿姨,她本身是有名的画家,对昆曲很有兴趣,快八十岁了才开始学习昆曲。昆曲社还有一位“洋武松”马思友。他个子又高又大,戏服鞋子都是从大陆定制而来,在很多昆曲社的庆祝活动中,都有粉墨登场。
海外昆曲社2020年9月17日公演曲目《西游记》。
一直以来,海外昆曲社由昆曲研究者、专业昆曲演员和昆曲爱好者组成。从首任社长陈富烟,到第二任社长陈安娜,再到现任社长张东忻,他们都既是昆曲相关的学者,也是资深的曲友,带领着昆曲社不断前行。专业昆曲演员主要负责演出和教学。日常行政类工作,则多由传习班学员在全职外的闲暇时间来义务分担。每个人的背景不尽相同,有生物科技博士,有银行职员,有耶鲁大学教授……大家不求名、不求利,凭借真挚的热爱,在这里学习、交流、协作,维系着昆曲的一方天地。
“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有那么多人在做这种阿Q工作,就是希望能保存下去。”昆曲社副社长邓崇德感慨到,“当你真的接触昆曲了,慢慢慢慢地沉下心来欣赏,就听一段唱词,会发现真的有很多地方很感动”。
海外昆曲社2024春季公演《牡丹亭》。
在《写真》这出戏中,杜丽娘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花容月貌也将随之消陨,于是打算画一幅自画像。“三分春色描来意”,我要把春天的景色画出来很容易,“一片伤心画不成”,内心里的东西却是画不出来。邓崇德说,他永远忘不了这出戏的一次彩排,“她那个笔就拿在手上,临死之前大概有三十秒完全不动。我就在旁边看着,然后我的眼泪哗地流下来”,“那种人生苦短,那种景,真的是感染你到极致”。
令人欣慰的是,海外昆曲社确实为旅美昆曲人提供了一个家的港湾,使得昆曲艺术在海外薪火相传。2018年,海外昆曲社举办了3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邀请江苏苏州昆剧院、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协同参与「典·雅·苏·昆」系列演出。2023年,海外昆曲社完成了35周年学生系列的两场大型演出。
海外昆曲社2020年10月9日公演曲目《昭君出塞》。
海外昆曲何去何从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昆曲艺术重新蓬勃发展,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出,更是让昆曲在年轻一代中成为了一种复古潮流。海外昆曲社,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员,前来学习昆曲、了解昆曲。与之相对,在美国的老一辈专业昆曲艺术家年龄日益增长,师资短缺逐渐成为曲社所面对的一个难题。
尽管偶尔有新的昆剧演员受邀来美演出,但由于美国仍然缺少滋养专业昆曲艺术家的土壤,少有人主动选择留下来发展昆曲事业。昆曲社现任艺术总监、昆剧表演艺术家程敏,则是因为太太和孩子都在纽约,于2007年移民美国。程敏原为江苏省昆剧院主要演员,工小生。“2015年我本来是来昆曲社帮忙代课三个月,没想到教课一直教到了今天。”程敏老师说,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传习班的学生人数变多了,但是老师人数却变少了,有时候学生都需要排队才能排进他每周六的课程。
康州Wesleyan大学昆曲基本功示范演讲。
专业演艺人员的减少,也使得演出越发艰难。尤其专业的昆曲鼓师几乎很难找到,有时候需要找京剧戏曲的鼓师来合作,或者让会打鼓的老师来救场。不过,艰难的演出条件下也孕育出了新变化。副社长邓崇德表示,最近的演出他们第一次开始尝试使用录音带,而不是现场乐队伴奏。录音带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需要专门去打磨排戏时候的节奏鼓点,一点点去配合,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
2020年的疫情,无疑给美国的很多传统小众文化机构带来了冲击,海外昆曲社也经历了闭门不出的线上学习、线上演出时期。程敏老师说,线上传播带来的好处就是,昆曲社的学生不再只局限于纽约地区,学生可以在美国各地。副社长邓崇德也表示,后疫情时代,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基金,来帮助艺术文化机构恢复活动。而今年,海外昆曲社也受到了纽约市一个新的艺术基金的资助,计划在皇后社区非收费的公园里,面向公众进行四场昆曲演出。
海外昆曲社的演员正在排练。
前社长陈安娜曾说:“昆曲不止是一种艺术,还是文化,是我们的家。”昆曲继承了中国上千年历史的诗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广大海外华人心中的一处精神家园。如今,随着海外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多,华人社区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昆曲艺术也越发立足于本土社区,和当地华人及各族裔人群产生更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