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胡晓娟
中餐馆,多少华人移民在美国的起点,他们借这一方烟火,为异国他乡的游子们聊慰口欲、一解乡愁,也凭此养家糊口,在异国站稳脚跟。
而在美国数以万计开中餐馆的华人中,唯有一人,用四十年时间,将一间小小的中餐馆,经营成了全美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巨鳄,2000 多家分店遍布北美,店里招牌菜“陈皮鸡”更频频在《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热门剧集中露脸。他就是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的创始人,在美有“中餐教父”之称的程正昌。
程正昌的故事,是一个华人凭借胆识、勤奋和过人的生存智慧在异国淘金的故事,更是一段移民家庭实现“美国梦”的传奇。

熊猫快餐创始人程正昌。图/Wikimedia Commons
少年立志,唯“得到”的感觉最好
1947年,程正昌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厨师世家。他的父亲在鱼米之乡练就一手炖焖煨焐的好功夫,后来一度成为蒋介石的厨师。1949年后,程家迁往台湾,程父在台北著名的圆山饭店任厨师长。
程正昌13 岁时,全家又移居日本,依然靠父亲的厨艺维持生计,而后又转往美国落地生根。因此,程正昌不但对炒煮煎烹炸等传统厨艺从小耳濡目染,更说得一口流利的扬州话、广东话、中文、日文和英文,为日后管理多国人才打下了基础。

程正昌在聚丰园Panda Inn(历史图片)。
流离和频繁迁居的生活并不富裕,对小时候的程正昌而言,物质的贫乏早早让他渴求“得到”的满足感。他记忆中有一个关于脚踏车的故事,13 岁时,程正昌好不容易从表哥的手中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脚踏车,虽然已经旧了,他依然兴奋难忍,在烈日下奋力骑行,恣意快活。“第二天腿酸死了,但,‘得到’的感觉真好。”几十年后,这位美国餐饮业的领袖大笑着回忆。
或许,创业的欲望在那时已经开始萌芽,最初它来自于小时候贫穷带来的匮乏感,和希望“得到”某些东西的渴望,而后在异国他乡,也促使他四十年风雨兼程,翻过无数个山头,缔造出一个庞大的餐饮帝国。

聚丰园Panda Inn(历史图片)。图/Panda Inn官网

重新装修后的聚丰园Panda Inn。图/Panda Inn官网
有人情味的经营者
1973年,当时已经拿到密苏里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的程正昌,一个名校高材生,却没有找一份大公司的“正经工作”,而是开起了中餐馆。他说干餐饮其实是偶然,“我有位堂兄在洛杉矶经营餐馆,开张前找不到前厅经理,就把我叫过去帮忙。没想到,我竟对餐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干就是30多年。”
或许是家族传承的餐饮基因觉醒了,父子俩一商量,决定拿出全部积蓄6万美元创业,“聚丰园”由此诞生。简单的装修,突出家庭式中餐厅的氛围,主打正宗中餐,由程正昌父母主厨,他当经理,妹妹负责外场帮忙,全家人齐上阵,all in,希望以此在美国打出一片天。
一道道精美的淮扬名菜端上桌,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开张第一个月,生意差到营业额只有1.2万美元,周末也顾客寥寥。虽然程正昌干劲满满,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但生意依旧惨淡。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创业开局,程正昌说:“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8点钟时我们整个餐馆是空的,一个客人都没有,那个心情真是难过啊。突然来了两个人,哇,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我们对客人的到来是多么的感激。”

聚丰园Panda Inn店内摆放的老照片。图/Panda Inn官方IG
为了能生存下去,程正昌尝试过打折促销来吸引顾客,而最终他发现,真诚周到的服务更能打动人心。“我和客人的交情,不是一般的交情。比如有十个人来吃饭,我会帮他们点好菜,一个人五块钱,就能弄得非常丰盛。有时菜上去以后,他们吃得精光,我也不去问,就再加两个菜,他们会很惊喜。”
如果客人因为没有座位去其他地方,程正昌会追到停车场道歉:“很抱歉我们这么挤,但如果您愿意稍等一会儿,我可以送您一杯饮料。”甚至到如今,30年前的客人,在马路上碰到,程正昌都能叫得出名字。
就是靠着这种浓浓的中国式的人情味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聚丰园活了过来,口碑扭转,生意开始逐渐好转。而创业初期的碰壁也让程正昌开始意识到,中餐想要卖给更多的美国人,首先要“变”,要从文化上进行融入,这为“熊猫快餐”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程正昌在加州Glendale开设的第一家熊猫快餐店。图/pandarg.com
变则通,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1983年,在程正昌创业十年后,命运给予的转折点悄然降临。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开发商找上门来,请他在购物中心开一家中式快餐,程正昌正中下怀。
聚丰园的名字对美国人来说太拗口,得有个响亮易记的名字才有记忆点。时值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送给美国的两只大熊猫一夜之间在美掀起 “熊猫热”,程正昌果断将新店命名为 “熊猫快餐”,正式进军中式快餐领域。
新的挑战在前,沉淀在中国人骨子里“变则通”的生存智慧被激发了,叠加聚丰园的创业经验,程正昌转换思路,将目光转向了更庞大的美国本土市场,他琢磨,“要俘获美国人的胃,得先俘获美国人的心”,在不失中餐本源的基础上,菜品可以为地域而变,为顾客而变,变得本土化。

熊猫快餐店员正在往快餐盒里盛放陈皮鸡(Orange Chicken)。图/Newscom
这第一变,是菜品。程正昌开始深入研究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美国人喜欢吃肉,嗜甜,爱油炸,而烹饪方式又太简单,何不用中餐的做法为他们“定制”一些菜品呢?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良,一道融合了中国烹饪技法和美国人口味喜好的“陈皮鸡”诞生了。鲜嫩的鸡肉经过油炸后变得外皮酥脆,再裹上独家秘制的酸甜微辣酱汁,一推出就点燃了美国人的味蕾。随后这道菜成了熊猫快餐的招牌,每年卖出数万吨,贡献了近3成的收入。
除了陈皮鸡,程正昌还陆续推出了宫保鸡丁、左宗棠鸡等改良后的中式菜品。这些菜品保留了中式传统烹饪的技法,但在调味和食材选择上更加符合美国人的习惯,比如减少油腻感,增加甜味比重,强调香脆感和嫩滑感等。

熊猫快餐的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图/Wikimedia Commons
第二变,是文化融合。程正昌入乡随俗地将美国文化里的幸运饼干加入到菜单里,大受欢迎。为了方便不会使用筷子的顾客用餐,他甚至设计了一头是叉子一头是筷子的新型筷子,让美国顾客在享用中餐时更加得心应手。他还推出了免费试吃所有菜品的服务,大大降低了美国人尝试新菜品的心理门槛。
第三变,是标准化。熊猫快餐采用统一的油炸工艺,确保每一块鸡肉、每一份食材的基础口感一致,改变了中餐出品极其依赖大厨发挥水准的缺陷,使熊猫快餐出品走向了稳定和标准化。
凭着这几层变化,程正昌实现了中餐的本土化,熊猫快餐快速崛起,短短几十年间开出了 2000 多家分店,成为美国的中餐连锁巨鳄,被称为“中餐麦当劳”。

2024上海网球大师赛上,樊振东与张之臻组队“对抗”网球名宿费德勒与歌手陈奕迅。
一个心里有“人”的人
回首过去创业的四十年,程正昌最引以为傲的,不是在异乡打造了中式快餐王国,“而是建造了一个人人都想让自己生命更美好的组织”。
程正昌是一个心里有“人”的人。在熊猫快餐总部办公室,挂着“孝顺”、“人事”等中文精神标语,但他的解释却与传统中文语境有些不同。这里的“孝顺”扩大解释为“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而非你自以为他们需要的”,这也是熊猫快餐的企业文化和待客之道,重视倾听 。
而“人事”,程正昌把英文译作people first,意思是把“人”放在“事”之前,创造尊重员工的职场文化和氛围。他乐意看到员工的成长,他对他们有许多期许,甚至替门店经理设下“买房子”的目标,“因为拥有房子之后眼界就不一样,能开始照顾家庭、照顾身边的人”。这个已经站在商业巅峰上的健硕老人,似乎一直有着非常传统和朴素的中国式的价值观,“我当时抱着展店的抱负,目的是为了照顾更多人。”

熊猫快餐创始人程正昌(左)、蒋佩琪夫妇。图/Panda Express官网
即使已经年近 80,程正昌依然保持着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创业多年,随着他的餐厅一步步经营有成,他始终保持上课和学习,想继续攀爬更高的山峰,想做更多事情。在这个过程里,那些本来走不通的路,慢慢也也就通了。“这个过程,比口袋里多了多少钱还要重要。”他说。
他也依然不惧挑战,正如他说,拉大时间来看,熊猫快餐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其实每一天都有困难与挑战,最重要的是建立解决问题的文化,“从今天的问题看到将来的问题怎么解决”。
2019年,程正昌夫妻俩双入选“卡耐基基金2019美国最杰出贡献移民”,用于表彰他们为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医疗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程正昌无疑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也是把中餐文化推向世界的文化推手。在他把中国菜的版图扩张到全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华人移民如何凭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情味、坚韧、勤劳、变通等优秀品质,在异国逆袭成功的传奇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卖的不仅是食物,是华人的生存智慧。”
(本文为《美华》杂志综合网络相关内容整合、改编而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美华》杂志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