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国华人慈善事业

与人玫瑰 手有余香

华人慈善事业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2017年,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斯金公共事务学院、尔湾加州大学美中研究所和亚裔正义促进会洛杉矶分会合作推出一份“全球华人慈善倡议”(GCPI),探讨华人这个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在慈善事业上所做的努力。这也是第一个关于华人慈善事业发展的学术研究。

撰稿:萧东

太平洋交响乐团正在演出。张祥华是太平洋交响乐团的长期捐赠人。图/Newscom

        研究显示,从2000到2014年,美国由华裔运营的非盈利性基金会有近1300家,其中80%是2000年以后建立的。而从2008至2013年,华裔在诸如高等教育、健康、科学和地方慈善等事业上捐赠金额达到5亿美元。美籍华裔基金会主要有4家,分别是唐仲英基金会、戴氏基金会、陈馨祥基金会和程延焯基金会,捐款总额高达一亿美元。

        研究还显示,华人大额慈善捐款约占美国同期大额捐赠总额的1.2%,所占比例与其占全美总人口比例一致。而华裔基金会同期增长了418%,是同期全美基金会增长率的近3倍。也就是说,与主流社会相比,华人慈善捐款并不落人后,而且在高速增长轨道中。

黄春华博士和美以美医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an Ausman先生展示捐赠支票,黄春华基金会向亚凯迪亚美以美医院捐款750万美元。图/黄春华基金会官网

华人社会出现慈善热

        2013年1月10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亚裔新富开始热衷慈善事业》的报道。文章称,新一代富有的亚裔美国人越来越主动地大笔捐献给一些关注本族群在美移民或祖籍国的机构,还会给著名大学、博物馆、音乐厅和医院捐款。这些机构也越来越多地争取亚裔美国人。

        为何保守的亚裔乐于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给他人?该文章提到,2000年至2010年间,亚裔人口增加了将近46%,是总人口增长率的四倍多,亚裔美国人因此成为美国扩张最快的种族群体。亚华裔慈善的猛增与人口和经济实力的飙升是同步的。

        其次,这是一个融入美国社会的自然过程。亚裔在广义上有很强的慈善传统,不过通常喜欢直接捐助,如直接捐给寺庙,缺乏西方向大型慈善机构捐赠的传统,来到美国社会后才“入乡随俗”。文章中提到这种转变是“成为美国人的历程”。华裔开始意识到,在美国,慈善活动不仅有益他人,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当然,可以节税也是精明的华人做慈善的重要动因。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启宗、陈乐宗兄弟曾向其捐赠3.5亿美元。 图/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官网

华裔慈善有文化底色

        华人社会的大部分捐赠都流向著名的大学和医学中心:据GCPI报告,印第安纳大学百万美元捐赠名单显示,2008年至2014年,美籍华裔大额捐款中的66.4%流向高等教育领域。除了前面提到的谢明外,美籍华裔慈善家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向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

        西方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力量。而中国人千百年来更是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尤其是名校情结在各族裔中无出其右者。而且,捐资学校往往有助于子女就读。这就可以解释华人这种强烈偏好。

        此外,华人捐赠还流向关注华人权益、华人文化的机构。美国华人有着长期遭受《排华法案》迫害,被歧视和仇恨的历史。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捍卫华人权益必不可少。如唐仲英就出资搭建美国华人的精英组织“百人会”,设立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唐氏中美关系研究所,亚洲协会—南加州中心,还在芝加哥大学设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唐氏中药研究中心。

张祥华夫妇出席宝尔博物馆庆典活动。张祥华是宝尔博物馆的主要捐赠人。图/Newscom

        再次,华人捐赠的一部分流向了祖籍国与美中关系促进机构。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在中国捐款超8.8亿元人民币;其中85%投入教育事业,其余15%用于公益事业。Highridge Partners创始人梁仕源(John Long,音译)和他的妻子通过家庭基金会捐赠了550万美元,帮助尔湾加大(UCI)成立美中研究所。

        然而,与主流社会相比,华人慈善也有其短板和不足。主流社会的捐赠有相当部分流向社会福利、社区关怀,而华人虽然有“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总体收入较高,但往往忽视亚裔移民和社区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无家可归、精神疾病、老无所养。这样给华人带来一个负面的标签,就是“各扫门前雪”,不够热心社区服务。再有,美国主流慈善基金会有大量的资金用于科学研究,华人对于这类难以短期见效的项目也兴趣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