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和兴会馆
采访、撰稿:何晰媛
见到叶桂珠时,距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过去一个多星期。年逾古稀的她仍难掩悲伤,泪水总是顺着眼角不自觉地流下来。
今年8月,一场由飓风引发的野火摧毁了毛伊岛,也将毛伊岛旅游重镇拉海纳的大部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这场山火成为夏威夷州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美国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火灾。
叶桂珠在拉海纳镇居住了20多年,让她内心久久无法平复的,不仅仅是失去了住所,更是失去了精神家园。叶桂珠是华人博物馆“和兴会馆”的文化总监与解说员。去过和兴会馆的人基本都会看到,接待处总是坐着一位面带微笑、满发苍苍的老人,她就是叶桂珠,二十年如一日,一直都坚守在这里。
如今,和兴会馆在这场世纪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
8月20日,火灾后的夏威夷毛伊岛拉海纳,大部分街区被夷为平地。 图/Newscom
华人百年会馆烧毁殆尽
拉海纳镇是著名度假胜地,这里风光旖旎,海景宜人,常年游客如织。拉海纳的一条街——前街(Front Street)则是观光客购物和餐饮的重心,平日里更是人潮不断,热闹非凡。和兴会馆就坐落在前街858号,是当地一处特色鲜明的华人文化遗产,这座中式建筑里存有2000多件文物,吸引着很多到访拉海纳的游客前往参观。
和兴会馆正门牌楼曾经悬挂着“致公堂”三个大字,后来牌楼名变成白底红字的“和兴会馆(Wo Hing Society)”。“和”寓意“和平”“和谐”,“兴”寓意“兴旺”。“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叶桂珠喃喃自语,“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我非常非常难过”。
叶桂珠所住的公寓在大火中被烧毁了,她匆忙撤离时,只带了一个随身背包。在此后的几天里,她经常情绪失控,整日以泪洗面。叶桂珠寄宿在一位友人家中,生活无虞,但让她久久不能释怀的是,大火将她服务了20年的和兴会馆烧成了废墟。
回忆起这场大火,叶桂珠心如刀割。作者供图
火灾后的和兴会馆。图/和兴会馆秘书长杰奎琳Jaclyn Santos
叶桂珠是和兴会馆博物馆落成后最早期的工作人员之一,她在泰国出生长大,23年前因为一个博士项目来到美国,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和兴会馆做研究,从志愿者做起,慢慢成为驻馆讲解员和研究员,传播华人的文化和历史。在与笔者的对话中,叶桂珠在电脑上翻看着遗留的照片资料,回忆着和兴会馆曾经的光景和样貌,如数家珍。
被烧毁前的和兴会馆是一栋两层建筑,一楼是博物馆和礼品店,里面展示着舞狮、屏风、瓷碗等一些中华文化历史文物以及孙中山相关文物。会馆内还珍藏陈列着拉海纳社区早期的历史照片。二楼是“协天宫”,内置祭坛,供奉着关公像。
和兴会馆的建筑前竖立着孙中山半身青铜像和大理石纪念碑,会馆的大院里还有一间原先的社区厨房(cookhouse),改造后一直被用作放映室,会放映讲述夏威夷华人打拼历程和文化传统的影片,供游客欣赏了解华人历史故事。
说起这些,叶桂珠甚是失落,不断地说,如今这一切只能停留在照片上、资料里以及人们的记忆中。
大火刚刚过后,和兴会馆秘书长杰奎琳(Jaclyn Santos)曾冒着有毒空气的风险回到和兴会馆遗址,拍下和兴会馆废墟的场景。叶桂珠说,她拿着杰奎琳从现场拍摄回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心痛宛如刀割。如今,“厨房的灶台都还在,一些盆和锅还散落在那里”, “那个曾经用来制作传统北京烤鸭的烤炉,还在那里”。
火灾前的和兴会馆原貌。 受访者供图
火灾前,和兴会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受访者供图
拉海纳:中华文化传播窗口
在全盛时期,毛伊岛曾有6个华人会馆(Chinese Society Hall),均由致公堂(Chee Kung Tong)管理,后陆续不再与致公堂相关。在这场世纪大火前,岛上只剩2个华人会馆。一个为和兴会馆,另一个为位于库拉(Kula)的“国兴会馆”。
据史料记载,自1778年开始,华人开始跟着商船和捕鲸船来到毛伊岛,还协助打通山区的隧道,建立灌溉系统。毛伊岛的蔗糖生产也是由华人引入的,就连毛伊岛第一座蔗糖工厂,也是由华人于1802年所创。自1852年到1898年,更多华人以劳工的身份来到夏威夷甘蔗种植园和糖厂工作,并陆续在毛伊岛建立了多个华人聚集的唐人街,拉海纳的前街则是当地最古老的中国城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毛伊岛与孙中山及其哥哥孙眉有不解之缘。1854年,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广东中山翠亨村出生,17岁前往檀香山谋生。1880年,孙眉在檀香山开了一间商店。3年后,他将商店迁往毛伊岛扩大经营。大约在1885年,他租得6000英亩土地,饲养牛、马、猪等牲畜数万头,雇用员工100多人,成为大农场主,人称“毛伊王(Maui King)”。
1879年,孙中山跟随母亲前往檀香山,在孙眉的商店帮忙。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成立兴中会。孙眉加入兴中会并担任毛伊分会主席,倾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几至破产也在所不惜。
毛伊岛中山公园。 作者供图
火灾前,和兴会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受访者供图
华人移民为了与故乡家人保持联系,1900年初成立了和兴会(Wo Hing Society),旨在打造华人移民社区。1912年建成的和兴会馆,成为了移民开展社交活动、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会馆也为退休工人提供临时住所。1879年到1910年,孙中山曾6次来到毛伊岛,为辛亥革命做准备。和兴会馆曾是致公堂分支,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支持。
1982年7月,和兴会馆被列入夏威夷州历史名录,同年11月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录。因年久失修和白蚁腐蚀,1983年,摇摇欲坠的和兴会馆建筑在拉海纳修复基金会的帮助下,得到修缮重生,次年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叶桂珠在和兴会馆工作了20年,“我深刻意识到这座华人博物馆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和兴会馆地理位置优越。拉海纳是一座闻名全球的历史小镇,和兴会馆则位于热门旅游重镇拉海纳中心区域。
火灾前,在和兴会馆工作的叶桂珠。 受访者供图
作为夏威夷王国的第一个首都,拉海纳曾经是繁忙的捕鲸港口和种植园居住区。这里深受夏威夷历史、捕鲸时代、传教士和移民种植园生活的影响,保留着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自然而然,不仅仅是华人,还有更多其他族裔游客,走进了和兴会馆,参观了解被保留下来的华人历史文物以及华人曾做出的贡献。
这些年,和兴会馆无疑成为毛伊岛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与名片。除了展示文物,和兴会馆也将一些中华文化活动带回拉海纳,包括中秋节、春节庆祝,中国古代风筝文化历史活动及孙中山纪念活动。叶桂珠动情地回忆说,“这些特别的文化活动让访客都非常享受,有当地访客,还有世界各地游客。他们都为我们将一些百年前的中国文化庆祝活动重新带回来而深受触动。”
位于毛伊岛库拉(Kula)的国兴会馆内部。 作者供图
“和兴会馆”期待重生
和兴会馆被大火烧毁的消息传出后,叶桂珠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游客们的问候。
叶桂珠眼里含着泪花说:“大火之后,我才意识到,有多少人热爱我们的和兴会馆”。发生大火后,叶桂珠也曾一度失联,热心游客在网络上自发寻找她的下落。人们不断给叶桂珠发来昔日和兴会馆的照片,让她倍感慰藉。
叶桂珠坦言,在大火发生前,她并没有意识到和兴会馆有如此重要,如今失去后才深刻感悟到它意味着很多,对于成千上万来此的访客,和兴会馆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叶桂珠说,她收到了很多旅客的来信,述说着他们曾在和兴会馆学习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及华人的历史。
位于毛伊岛库拉(Kula)的国兴会馆。 作者供图
在她看来,和兴会馆见证了华人在毛伊岛的历史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历史,肩负着将过去呈现给当代的使命。只是,如今这个载体已不复存在。现在,毛伊岛上的华人会馆仅剩下国兴会馆,而会馆不远处便是毛伊岛华人社团建立的中山公园。
国兴会馆主席沈莎拉(Sarah Shim)直言,对于和兴会馆的毁坏深感遗憾和难过,此前两个会馆一直有交流合作,也都在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在毛伊岛向世人介绍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她希望并相信和兴会馆一定会重建重生。
“你觉得和兴会馆会重建么?”当笔者将问题抛给叶桂珠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肯定会,只是现在谈这些还有点早,大家都还处在悲伤中。”
她又翻起了和兴会馆的视频,在一片焦土和断垣残壁中,两根被烟火熏烤发黑的梁柱矗立着,一对福犬汉白玉雕像完好无损,仿佛诉说着和兴会馆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