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飞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还是乡间的寂静小路,亦或是异国他乡,只要有炎黄子孙在的地方,就有春节。它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更成为世界文明进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一节日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024年春节期间,以“万千气象 盛世龙年”为主题的园博园花灯会吸引众多游客观赏。 图/CNSphoto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无论走得多远,春节总是让人忍不住回家,回到那个熟悉的厨房,摆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和亲朋好友围坐一堂,共度美好时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春节的样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代的春节和我们记忆中的春节,似乎有些不同了。
在过去,春节的标志性场景大多是回乡探亲的列车车厢、繁忙的集市和街道上嗡嗡作响的鞭炮声。而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庆祝形式变得多元化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大城市里度过春节,部分人甚至不再回家,而是选择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相聚。在一些地方,传统的烟花爆竹被电子烟花代替,浓烟硝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闪烁的光点和“烟火气”的虚拟呈现。
这些变化让不少人感叹“年味儿淡了”,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看,这些变化正是春节不断与时俱进的体现。春节的“年味儿”并非单一的形式,而是蕴藏在团圆、祝福与共享这份普世的情感中。不论是回家团聚,还是在外地与朋友共度,春节依然承载着对亲情、友情和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福。
如果说传统的春节是一场家族大团圆,那么现代春节则更像一场多元化的文化盛宴。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庆祝形式,而是寻求更新颖的模式。从大年初一的旅行团,到春节档的电影票房,再到线上直播的拜年活动,春节逐渐脱离了以往“回家过年”的单一模式。
2024年2月2日晚,重庆铜梁龙舞的火龙表演精彩上演,迎接新春。 图/CNSphoto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也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微信红包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面对面送红包的传统。每年春节,不仅老一辈热衷于发红包,年轻人也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们交换祝福。就连拜年的方式也变得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走亲访友,现代人的春节拜年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视频、电话,甚至社交平台的语音信息完成。
现代人的春节,往往还带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旅游,就是希望避开春节的拥挤与喧嚣。
而一些城市中的“年味儿”,则体现在各类商业活动和节庆氛围中:商场的春节促销活动、街头的春节灯饰、各式各样的春节市集……这些充满现代商业元素的春节庆祝方式,成为了当代城市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春节也逐渐走出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节庆现象。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华人社区的扩展,春节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春节不仅是华人圈的盛大节日,它还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春节庆典活动,如舞龙舞狮、春节游行、书法展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的参与。
而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企业和媒体所重视。比如,跨国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特别广告,或是国际品牌借此机会开展的促销活动,都是全球化背景下春节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体现。
春节,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习俗。这种文化输出,正逐渐成为全球文化大熔炉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找共同点,并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与启发。
未来,春节或许还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在传承中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是春节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确定的是,春节的核心价值将永远不会改变。它依然是家人团聚、亲朋祝福的重要时刻,也依然是传递温暖、分享爱与希望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