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四川——那些惊艳了岁月的四川“顶流”

三苏祠内的东坡盘陀像。 图/三苏祠博物馆

        巴蜀山川,神奇瑰丽;巴蜀文化,璀璨夺目。大美四川,天府之国,巴山蜀水,世界文化旅游最丰富的区域,自然山水最奇观、最独有之地,人文自古多姿多彩。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交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巴山蜀水文化长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生于四川,或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

        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名儒大家在这片文脉厚重、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风云际会、交相辉映,可谓星光灿烂,蔚为壮观。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的三苏祠。 图/CNSphoto

“三苏”成就了“千载诗书城”

        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眉山,古称眉州,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这里文化厚重,在两宋期间,眉山高中进士者达900余人,可谓中国科举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宋仁宗都不由赞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千载诗书城”和“人文第一州”的美誉便源于众多眉山人的读书风尚。

        出生于眉山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在“三苏”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号“东坡居士”的苏轼文学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诗词、文章、书画等各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使眉山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饶之地,滋养了眉山这座城市从容的气质,养成了眉山人对人、对物、对事的从容。而这份从容的城市基因也被苏轼继承,无论宠辱都能“何妨吟啸且徐行”,以最自然的状态迎接生命里的所有。

        茂林修竹、古井桂树、肃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是“三苏”的故居,整个祠堂坐落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三分水,两分竹”,有“祠在水中央”一说。如今,三苏祠不仅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还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承载着千年文思、家国情怀、中华文化。

有陈子昂塑像的双江村“最美公路”。图/随洪轩

“世外仙山”为陈子昂启蒙

        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的射洪市是“子昂故里、诗酒之乡”。这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人众多。

        在射洪有一座金华山,紧邻涪江,山间古树苍郁,云雾缭绕,颇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初唐时期,著名诗人陈子昂便是在此求学,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

        金华山的后山就是陈子昂少年时代的读书台,从射洪走出的陈子昂开创了初唐诗风,被誉为“文宗”“诗骨”“唐之诗祖”。其《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流传千古,道明了其直言敢谏的一生。

陈子昂雕塑。图/随洪轩

        陈子昂在当时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其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陈子昂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散文革新也开风气之先。

        如今,遂宁射洪市还有陈子昂古读书台、陈子昂墓等遗迹。而金华山古建筑群,散布山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中国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

位于四川省江油市的李白故里。图/江轩

安逸氛围孕育了李白的豪爽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江油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蜀中名胜记》记载,“江油是以江水所由之意”。江油市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现存陇西院、太白祠、磨针溪等32处遗址遗迹,享有“李白故里”美誉。

        号“青莲居士”的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

        李白在江油留下了10余首名篇佳作、30余处珍贵遗迹、大量民间故事,赋予这片土地灵秀之气、浪漫之风,让江油享有“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

航拍李白故里。图/江轩

        不仅如此,李白在蜀地游览的足迹遍布广元、成都等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用一首《蜀道难》,道尽蜀道的艰难险阻,以及蜀道上旅途的辛苦。成都在李白人生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是李白求取功名之路的起点,也是他用诗句描绘盛唐的开始。散花楼是成都的一座楼阁,李白登楼并著《登锦城散花楼》,留下“如上九天游”的感慨,塔子山公园“九天楼”得名于此。

        经过一代代故里人的努力建设,江油形成了“一城两馆一园一祠两景区”的李白文化载体,拥有全国最集中、展品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李白纪念馆,以李白游踪地为线路的太白国家健身步道。

位于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孙琳 摄

旅居四川的杜甫留下近千首诗歌

        文化,历来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成都人最骄傲的荣光。作为中国唯一一座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超大城市,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的记忆和文明的根系早已根植于城市的基因。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艺术繁荣的城邦重镇,也是文化艺术最为昌盛的地方。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曾在颠沛流离的年代定居成都,并在近4年时光里,杜甫留下了200多首描写成都的诗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而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的杜甫草堂,后经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

游客在杜甫草堂参观。安源 摄

        除了成都,杜甫的足迹还走到了川北及川东。他一生中最安稳的时期在四川,他在此留下了约900首生活和感悟的诗歌,占到了杜诗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相对安逸,也造就了许多他在蜀中与友朋交游的佳话,并留下了大量诗篇。

        如今,杜甫草堂成为了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墙竹影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杜甫草堂博物馆不仅是成都诗歌文化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地标,也蕴涵了成都这座城市乐观包容的文化根脉。

相如故城内色彩斑斓的树木与古建筑相互点缀。刘永红 摄

司马相如从嘉陵江而来

        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为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城,嘉陵江、清溪河穿城而过,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公园城市。蓬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生地。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蜀学的开创者,也是通《尔雅》、著《凡将篇》的训诂学家,还是一位古蜀历史学家和博物学家,成为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辞赋之宗”,历代备受推崇。其《子虚赋》《上林赋》《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皆为传世名篇。

        相传,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任蓬州(今蓬安)州官,偕文君建琴台而居,创酒坊以酿;抚琴赏月,把酒为赋。明代蓬州提学副使卢雍曾作《琴台夜月》赞曰:“城内多美酒,琴台飘酒香。”秉承相如、文君酿酒之法,几年前,南充相如酒业公司就手工酿制出了相如系列酒。

        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司马相如奉使西南,注意妥善处理朝廷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解决社会治理和经济贸易等问题,是“万代推功”的拓边功臣,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这座建制达2000多年的古县,处处充溢着相如文化的浓烈氛围。2003年9月,蓬安县成立了司马相如研究会,将相如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城市建设起到了智囊作用。2022年,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明确为“司马相如纪念日”,以此开展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活动。

修缮完的相如县衙。汪泽民 摄

内江人的骄傲张大千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成渝之心”之称。内江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是孔子之师苌弘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彪炳史册,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文化之乡”之誉。 

        出生于内江的张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画荷花,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独创了泼彩技法的张大千,在中国国内与齐白石齐名,称“南张北齐”;国外与毕加索并称“东张西毕”,是一位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国画大师。

        幼年对张大千影响深远的两个人是母亲曾友贞和二哥张善孖。据了解,九岁时,张大千即跟随母亲及兄姐们学画画,擅长花卉,亲友夸为“神童”。

        而后,张大千吸收融化了大量的语言艺术和形象艺术如诗词、文学、书法、篆刻、戏剧、音乐等等,作为他丰富的艺术养料和内在精神。加之绘画技巧的深造,成就了张大千这样一位艺术家。

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千博物馆。图/CNSphoto

        优秀传统文化似瑰宝。如今,在内江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千元素”。为纪念张大千这位世界艺术大师,位于内江的“大千园”整合了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张大千美术馆、张大千故居、西林寺等景点,是一处以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主题,涵盖了汉、唐、宋、明、清诸多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景区。

        不仅如此,不少文人曾与四川缘牵一线,岑参、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韦庄、黄庭坚、陆游等文坛大家先后“细雨骑驴入剑门”。他们或宦游,或避世,或流贬,或奉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蜀地,瑰丽奇妙的巴山蜀水,让诗人们眼界大开,灵感不绝。

        而他们或出生,或旅居,或停留之地,杜甫草堂、三苏祠、相如故里等,已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也在现代文旅行业中熠熠生辉。

        作为著名的文化之城,四川自古就有深厚的文脉,鼎盛的文风,不管是生于此地,还是长于此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此地深厚文脉的影响。

        他们既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也为巴蜀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使得天府之国文风永续、膏腴之地焕发出灿烂迷人的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