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岁月 细嚼人生 十道广式早茶里的经典之作

撰稿:赵灵儿
图:Shutterstock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向古老的茶楼时,广州人的一天便在袅袅茶香中苏醒。这不仅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慢品岁月,细嚼人生。广式早茶,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饮食传统,如同一首悠扬的粤语老歌,在时光的长河中传唱着属于岭南人的生活美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广式早茶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从容与优雅。一壶好茶,几样精致点心,三五知己围桌而坐,谈笑间便将生活的美好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烟火气息却又格外精致的美食世界,品味十道最受欢迎的广式早茶经典之作。

广式早茶承载着千年饮食传统文化底蕴。

水晶虾饺皇:薄如蝉翼的精工艺术
        水晶虾饺皇,被誉为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之首,其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师傅们选用上等的澄粉与生粉调制饺皮,需要精确掌握水温——既不能过热烫熟面粉,又不能过凉影响透明度。晶莹剔透的虾饺,外皮通常由澄粉与少量小麦淀粉和猪油揉和制成。每一份馅料都恰到好处地包裹在半透明的皮中,蒸后更显光泽,如同微微颤抖的水晶。
        虾饺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的广州酒楼里,是以虾鲜为卖点的小品,随粤菜饮茶文化传播而流行。早年的虾饺多为粗糙略厚,直到工艺传承至今日,厨师们对皮质、馅料和蒸汽时间的掌控更精准,使得虾饺成为众所瞩目的“皇”者。虾饺皇,这个称谓也从形容其尊贵、上乘延伸到对其口感和品相的赞扬。
        虾饺,是“入瓯茶碗前最温柔的艳遇”——一颗晶莹的虾,被薄得可见的皮包裹,饱满、鲜活、透亮。在广东人的观念中,食物不仅要满足味蕾的享受,更要体现制作者的用心与技艺。一个完美的虾饺皇,十八褶的褶皱整齐划一,透过晶莹的饺皮可以清晰看到里面粉红色的虾仁,这种视觉上的美感体现了广东人对于”色香味俱全”的极致追求。

水晶虾饺皇。

干蒸烧卖:开口笑迎的温暖拥抱
        干蒸烧卖皮薄肉多,制作关键在于皮的柔韧度与馅料的一致性。馅料通常为猪肉与虾仁或者鸡肉的组合,辅以香菇丁、马蹄、葱姜末、酱油、蚝油、少许芝麻油与白糖调味。包制时,那一圈边缘必须扯出一圈薄而稍开,露出顶部圆馅。蒸时蒸笼底部上竖着的小刀切口能让肉香炸裂、轻轻透出多汁的诱人气息。一口下去,肉汁融化,香糯之中留有嚼劲,带着酱香和香菇的旨味。
        “烧卖”一词来源于“烧排”,原是北方小吃,经历多次演变和地域迁移,最终在广东得到本地化改良:变薄皮,更注重馅的弹嫩与鲜味,加入瑶柱、虾仁,以提鲜。于现代酒楼,烧卖从劳动饭馆里的实用小吃,跃升为酒楼必点的经典点心。如今,无论高级粤菜馆还是街头茶档,干蒸烧卖都被赋予了“茶搭伴侣”的地位。
        烧卖的”开口笑”造型,更是寓意着开门迎客、笑迎八方的美好愿景。在广东人的观念中,食物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家人围坐茶桌前,分享着一笼笼热气腾腾的烧卖,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正是广式早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干蒸烧卖。

叉烧包:甜蜜与咸香的完美邂逅
        叉烧包分为蒸包与酥皮包。其中最常见的是软绵表皮,内部包裹叉烧馅。叉烧是将猪里脊或梅花肉切块,用叉烧酱、蜂蜜、酱油、五香粉、蒜泥腌制,然后烤至微焦香甜。包子皮则由高筋面粉、酵母、糖、少许油脂发酵而成,柔软微甜。蒸制后,包子皮绵软如雪花,馅料甜中带咸,满溢着蜜汁和烟火的交响。
        叉烧本是广东烧腊中常见腌烤肉,早在清代就已盛行。叉烧出现于早茶中,起初是方便食用的小品,后发展出专用包子,成为幼小孩童与甜食偏好者最易接受的点心。
        叉烧包在广式早茶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那饱满的外形象征着丰收和富足,而甜咸并举的口味则体现了广东人包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在广东人的观念中,生活如同叉烧包一般,既要有甜蜜的享受,也要有咸淡的调剂,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品出人生的真味。

叉烧包。

港式蛋挞:黄油香与酥皮的浪漫碰撞
        港式蛋挞皮分“酥皮”和“牛油皮”两种。酥皮型为千层酥皮,制作需层层擀制,黄油与面团交替铺叠,反复折叠,才能烤出酥脆外壳;牛油皮则浓郁酥软,如黄油塔皮。蛋奶液由蛋黄、牛奶或淡奶、糖,以及少许香草提香调配。高温速烤让蛋液表面轻微起泡,内部柔滑如布丁,外表微焦发亮。
        蛋挞源自葡萄牙,经澳门传入香港,后演变为本地特色。香港厨师吸收葡式与英国司康等西式烘焙技艺,研发出更适应本地口感的酥皮与奶蛋比例。1980年代以来,香港茶餐厅与云吞面馆将蛋挞纳入早餐或下午茶菜单,逐步成为招牌式点心。
        港式蛋挞是“阳光下的柔软午后”:酥皮开裂时像一声轻笑,蛋液的焦香里有着街角热奶茶的醇厚气息。对于许多香港人和广东人而言,港式蛋挞承载着关于童年和家庭的温馨记忆。那焦糖色的表面,嫩滑的蛋液,酥脆的挞皮,每一口都充满着甜蜜的回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个温热的蛋挞往往能够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港式蛋挞。

肠粉:如丝绸般顺滑的人生哲学
        肠粉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广式点心”以柔克刚”的独特魅力。制作肠粉皮需要用优质的粘米粉、澄粉和生粉按特定比例调配,加入适量的盐和油,用清水调成无颗粒的粉浆。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粉浆的稠稀度直接决定了肠粉皮的薄厚和韧性。
        肠粉起源于广州街头,原为廉价早餐,其后被改良并进入茶楼菜单。随着港式茶楼的全球扩展,肠粉也随之传播并被接受。不同地区厨师试图还原原味,有的加入洛神花汁做成粉红色肠粉,有的用全麦粉制作健康版本;但无论如何,茶楼版经典仍占主流。
        肠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广东人温和包容的性格特征。那薄如蝉翼的肠粉皮,柔韧而不易破,就像广东人的处世哲学——外表温和,内心坚韧。在面对生活的起伏变化时,广东人往往选择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智慧在肠粉的制作工艺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肠粉。

流沙包:咸蛋黄融化的时间魔术
        流沙包是一款“外软内流”包。包子皮与叉烧包类似,但馅料是以咸蛋黄酱融化后与奶油、炼乳、椰浆或黄油混合而成。咸蛋黄需蒸熟后碾碎,再与奶油或芝士一同加热融合;包制时需迅速包入馅料,以避免馅料溢出。蒸的时候内部流质馅料会融化流动,顶部皮薄隐现液体。这种“一咬即流”的视觉与口感冲击令人心生惊艳。
        流沙包作为创新点心,是近年来在茶楼或中式糕点店中流行开来的。其名字颇具诗意,用“流沙”形容金黄融化的蛋黄馅,令人联想到时光的缓缓淌流。它不是传统广式点心,但因其形式感与惊艳感,迅速走红,成为年轻茶客常点之一。
        流沙包像一首温暖的短诗:金黄液体在包皮内缓缓淌出,仿佛时间被压缩成那瞬间的惊喜。当包子被掰开的瞬间,金黄的流沙缓缓流淌而出,那种视觉冲击力和味觉惊喜体现了现代饮食文化对于”体验感”的重视。

流沙包。

萝卜糕:家常中的不凡智慧
        萝卜糕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广式点心”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制作时需要选用新鲜的白萝卜,刨成细丝后用盐腌制出水分,然后与粘米粉、澄粉按比例调制成糊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丰富的经验来掌控萝卜出水的程度和粉浆的稠稀度。
        萝卜糕在广东人的饮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是日常早茶的经典选择,更是春节等传统节庆的必备食品。”糕”与”高”谐音,寓意着步步高升,这种美好寓意使萝卜糕成为了广东人过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吉祥食品。
        萝卜糕承载着广东人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萝卜这种普通的蔬菜,经过巧妙的制作工艺,变成了香滑可口的精美点心。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广东人”变废为宝”的生活智慧,以及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能力。在文化层面上,萝卜糕代表着广东人踏实务实的生活态度。它没有虾饺皇的精致华丽,也没有流沙包的创意惊艳,但却以其朴实的外表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长久的喜爱。这正如广东人的处世哲学——不张扬,不浮躁,在平凡中坚守,在朴素中绽放。

萝卜糕。

艇仔粥:小船摇曳中的大滋味
       
艇仔粥是一碗兼具海鲜、腊味、腐士面、花生等多种配料的广式粥。煮粥底需用大米熬至浓稠,再加入鱼片、猪杂、鱿鱼丝、香肠片、鱼腐、油条碎、花生等,再淋入蚝油或酱油提味,撒上葱花香油。粥体绵糯,配料丰富,味层多元,口感及视觉丰富。
        艇仔粥的历史与珠江水系的船家文化密不可分。清末民初,珠江上往来的船只众多,船家们在船上制作简单的粥品充饥。后来一些精明的商贩在船上专门制作粥品出售给过往的船只,这就是最初的”艇仔粥”。
        艇仔粥是一碗文化浓汤,融汇了渔民的智慧与生活的节俭,象征“把所有可食之物都熬成滋味”。在更深层次上,艇仔粥体现了广东人”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一碗粥中融合了如此多样的配料,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但却能够和谐统一,形成丰富的层次感。

艇仔粥。

豉汁凤爪:平凡食材的华丽转身
        豉汁凤爪选用鸡爪叉剪后,炸或烫过后,用黑豆豉酱、蒜蓉、姜末、豆豉油、料酒、糖、生抽、鸡精调料,慢炖入味,直到凤爪皮软糯、入味酱香。调料与鸡爪紧密结合,入口能嚼出胶质,唇齿留香而醇。
        豉汁凤爪的历史体现了广东人对食材的充分利用和创意开发。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鸡爪这种被很多地方忽视的食材,在广东人的巧手下变成了美味佳肴。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正是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豉汁凤爪在广式早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鸡爪虽然是鸡身上最不起眼的部位,但经过精心制作却能成为茶桌上的抢手货。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广东人的生活哲学——不轻视任何平凡的事物,用心对待,总能发现其中的价值和美好。

豉汁凤爪。

糯米鸡:荷香中的温情记忆
        糯米鸡是以荷叶包裹糯米,内含鸡肉、咸蛋黄、腊肠、香菇、干贝等料。糯米需先浸泡再拌入油、酱油、糖、五香粉,上锅蒸时带着荷叶,吸收其清香,又保留米香与馅料的润泽。打开荷叶,热气袭来,是米香、荷叶香、腊味与鸡汁的混融。
        糯米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初是广东地区的传统节庆食品。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糯米鸡,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荷叶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包裹,更重要的是荷叶特有的清香能够渗透到糯米中,形成独特的风味。
        糯米鸡是一片荷叶包裹的家乡,是母亲包粽子的延伸,是端午节的记忆在早茶档里重现。一撕裂荷叶的声音,是唤起乡愁的前奏;糯米的香,是记忆里厨房的香气浮上舌尖,是“带着母亲回味的味道”,悄悄抵达异乡心底。
        正如那句粤语老话所说:”饮茶先啦!”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邀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文化情感的表达。在袅袅茶香中,在精致点心前,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文化的醇厚,情感的深沉,人生的哲理。

糯米鸡。

 

(本文为《美华》杂志综合网络相关内容整合、改编而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美华》杂志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