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筷子”白手起家,“金点子”乐善好施。
采访、撰稿: 余浅 摄影:李飞
张祥华坐在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演奏厅里的钢琴前。2016年,张祥华创建非盈利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把大楼一半无偿捐给太亚洋交响乐团办公使用。图:李飞摄
这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5月刚迎来68岁生日的张祥华选择把它送给一位“老朋友”。
2023年5月23日,南加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公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将投资4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公民教育和展馆扩建。捐款人名单中,华裔慈善家张祥华和夫人张王翠玲的名字赫然在列,两人将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尼克松基金会的财务长,张祥华给了尼克松图书馆一份厚礼。
这早已不是张祥华第一次给尼克松图书馆奉献爱心,一年前的2022年2月23日,张祥华身着红色唐装,捐赠50万美元,赞助该馆主办的纪念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50周年晚宴。当晚,中美政商界名流云集,张祥华代表南加州华人社区,感谢尼克松对中美关系以及华裔移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饮水思源,我们这批人都要感谢尼克松总统,他改变了中美关系,也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1980年,张祥华离开故土,首次踏上美国土地。经过43年的打拼,当初那位略带稚气、样貌清秀的中国留学生,已成为南加州颇具知名度的华裔商界精英、慈善传奇。无论是成功独到的创业、经商理念,还是心怀感恩、回馈社会的慈善义举,张祥华都是华人社区的标志性人物。
2023年5月30日上午,坐在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的会议室里,张祥华接受本刊独家专访。回忆起过往的慈善经历,他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用回报社会的方式为华人群体赢得尊严,我愿意做一个开拓者。”
张祥华在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接受本刊专访。图:李飞摄
磨砺:艰苦岁月
张祥华是地道的上海人。
1955年,张祥华出生在上海宏仁医院。宏仁医院现在的位置位于静安区北京西路石门路。张祥华母亲生产时,已是38岁的高龄产妇,加上张祥华的头比一般婴儿大,颇费了一番工夫。张祥华出生后,姐姐们给他取了个小名“大头”。
张祥华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他排行老八,有6个姐姐、1个哥哥和1个弟弟。张祥华的父亲张宝存和母亲方慧琴,都来自浙江宁波的农村,小时候因为家境一般,前往上海“讨生活”。凭借精明强干的做事风格,以及过人的商业头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上世纪30年代创立了上海滩著名的“德胜咖啡馆”。一度,“德胜咖啡馆”独门配方“CPC咖啡”风行一时,成为咖啡人士的最爱。上海解放前,张宝存已经是名闻遐迩的“咖啡大王”。
张祥华出生时,正值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德胜咖啡馆”更名为“上海咖啡馆”,从私营变为国有。之后,张家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张祥华回忆说,小时候的印象就是穷困,家里一切都是母亲在打理,“在铜钱里翻跟头”,独自养育9个孩子。1973年,张祥华在爱国中学高中毕业。当时,他的几个姐姐,先后作为知青去了新疆、江西,作为小儿子,张祥华被分配到了上海郊区的崇明岛。
相册里张祥华的少年时光。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上世纪70年代,崇明岛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农业社会,稻田、河沟、滩涂遍布全岛。22万知识青年,在9个国营农场垦荒劳作。张祥华从一个从没见过农田的高中生,一头扎到农田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极为艰辛。“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冬天没有作物,就去挖河道。”
作为“黑五类”的子女,张祥华时刻不忘记通过辛勤劳动证明自己。“那个时候都是年轻人,人人都争着要做标兵,要荣誉。”宝剑锋从磨砺出,艰难困苦锤炼了张祥华,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难得的一些空余时间,张祥华会拿出单簧管,吹弹喜欢的歌曲。在崇明岛的7年多时间,这个爱好张祥华始终没有放弃。音乐成为了张祥华最好的朋友,陪伴他度过那些艰苦岁月。
1976年,文革结束。中华大地在沧桑巨变中,迎来新的曙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在此之前,张祥华的大哥张祥兴前往美国投奔二伯父张宝林,并鼓励他报考美国的音乐学校。一连串的消息,让张祥华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将发生转变。1980年年初,张祥华带着帕萨迪纳城市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前往上海美领馆。“冥冥之中似乎老天爷也在帮我,那天去签证的有六七十个人,最后只有七八个人拿到了签证,我就是其中之一。”
张祥华与王翠玲的结婚照。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改变:开启新篇
1980年11月27日,24岁的张祥华带着心爱的单簧管,一个箱子和一个旅行袋,还有母亲刚刚换好的20美元,来到美国。等待他的,是一段未知的旅程。
初来乍到,虽然有打前站的哥哥姐姐照应,但张祥华依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大压力。“最紧迫的压力是要支付学费,当时费用虽然不贵,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了积攒学费,张祥华开始到处打工,他当过加油站收银员、餐馆服务员洗碗工、刷油漆的小工,只要能赚钱,他从不推托。
音乐,始终是张祥华的梦想。正当他逐渐适应新环境,准备在“天使之城”大胆追梦时,两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1981年的一天,张祥华前往橙郡Costa Mesa市的一家中餐馆求职。餐馆经理是一位文革前移民过来的上海人。原本以为老乡见老乡,能得到关照。不料,这位经理不仅态度傲慢冷淡,还反复强调张祥华是大陆学生,当过红卫兵,绝不录用。“我不会用你,大陆来的学生又偷钱又偷东西”。这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张祥华的心。“我没想到,自己的同胞竟然比美国人更冷血,我当场就反驳他,‘你别看不起国内来的,我们一定会活出样子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祥华之后在橙郡的中餐馆燕京饭店找到一份工作。刚入职没几天,在厨房切冷冻鸡时,不小心切到了左手,导致左手食指神经受到创伤。“冷冻鸡又硬又滑,切的时候很容易出事。”由于左手受伤,导致单簧管练习也不得不停下。张祥华想了一夜,决定暂时放下单簧管,干脆先打工赚钱。
白天上课,晚上打工,靠着慢慢熟稔的英文,加上一台不知道几手的老爷车,张祥华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赚到了7200美元。对他而言,这是人生第一笔财富,也是他无数个日夜付出心血的见证。或许是遗传了父母身上的商业基因,张祥华意识到,美国餐饮业商机巨大,自己不能局限于当打工仔,而是要当老板。
王翠玲在电脑上做账(摄于1987年)。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1983年,靠着7200美元的“第一桶金”,加上亲朋好友的支持,张祥华凑齐了2万美元,买下了位于橙郡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市的一家中餐馆,命名为“新上海餐厅”,英文名叫“Shanghai Charlies”。张祥华的哥哥姐姐都是股东,但由他负责运营。餐厅开张千头万绪,张祥华一个人忙里忙外,累到病倒。即便如此,餐厅一开始也是亏损状态,第一个月就赔了3700美元。张祥华毫不气馁,继续发广告、改进菜单,提升品质。“我别无选择,必须杀出一条血路。”终于,在第7个月,餐厅扭亏为盈。
乌云背后展开幸福线,命运的馈赠接踵而至。
1984年,张祥华在教会中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半,台湾来的王翠玲。王翠玲温柔谦恭,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令人如沐春风。两个从未谈过恋爱的年轻人之间,很快迸发出了火花。一年之后,来自海峡两岸的这对新人喜结连理。有了贤内助的支持,张祥华全身心投入到餐厅的经营和扩张上。两人珠联璧合,成为了“最佳拍档”。一路携手走来,张祥华对于妻子的感谢感恩从不掩饰。“有了她,我感觉没有过不去的坎。”
王翠玲送给丈夫的礼物一直是张祥华的最爱。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成功:独家秘诀
努力耕耘,加上老天眷顾,一切仿佛水到渠成。
1988年,在餐饮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张祥华,羽翼已丰。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事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急需突破。“其实,当时生意也做得不错,但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上,还比较传统。我意识到,作为餐饮要想爬上更高的层级,必须要围绕品牌做文章,拥抱美国主流文化。”
1989年,张祥华做出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决定,创立中式快餐连锁店“拿筷子”(Pick Up Stix)。“拿筷子”有别于以往的传统中餐,而是把中餐标准化、连锁化,以美式快餐的运营方式来推广。“简单来说,就是完全以美国人的思维来开中餐馆,首先,服务员不能仅限于华人,我们开始请白人。其次,菜单上的菜品,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以前有些菜的翻译,比如鱼香肉丝,英文可能叫‘鱼腥味的肉’,老外看了就摇头,怎么会点呢。我们就根据老美的习惯,把所有菜品名称都翻译到位。”
在张祥华的经营下,“拿筷子”连锁餐厅以每年新增五六家的速度,快速扩张。从最初的橙郡,南下圣迭戈,北上直到内华达的雷诺市。到1998年,“拿筷子” 分店巳多达50家。2000年,“拿筷子”的年销售额达到了5000万美元。经过在美国20年的奋斗,张祥华迎来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就在所有人都断定他将继续在餐饮这条道路上向前狂奔时,张祥华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出售“拿筷子”。
激流勇退,对于当时才44岁的张祥华来说,并不容易。但他这个念头,却非一时兴起。张祥华回忆说:“当时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找我们收购的老美公司,确实开出了不错的条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做餐饮太辛苦,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尤其是两个孩子,我很少陪伴在他们身边。我当时觉得,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张祥华创立的中式快餐品牌PICK UP STIX(拿筷子)。图:Newscom
2001年,“拿筷子”连锁餐厅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卡尔森集团。两个月后,“9.11”事件爆发,卡尔森集团业绩大受影响。这笔交易如果晚两个月,可能将无限期搁置。张祥华继续以首席执行官的身份,经营“拿筷子”到2003年。之后,他选择全身而退。离开“拿筷子”时,其全美分店已经达到了146家。
离开餐饮业,张祥华的创业之旅并未止步。之后,他在河滨郡科罗纳市市创立“美国无菌包装公司”(Aseptic Solutions USA),巨资引进全美第一台意大利进口全自动无菌饮料包装机。张祥华看中的,正是市场的空白。精准的切入点,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包装公司每年利润达到800万美元。2012年,张祥华以6000万美元将包装公司出售给爱尔兰的上市公司Glanbia Nutrition Inc。再次演绎了一出华丽退场。
之后,张祥华开始进军房地产开发,然后是保健品市场,依然连战连捷。经商40多年,张祥华习惯了变换跑道,每次看似业务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总能依靠“金点子”,旗开得胜。说起成功秘诀,张祥华坦言眼光、魄力缺一不可。“我的观点是,做任何事情,一点要和人家不一样,必须有自己的亮点、特点。另外,就是这个行业必须是可持续的,不能做一锤子买卖。”
张祥华退休后仍然心系拿筷子员工,他的事迹被店面用作宣传。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回馈:音乐梦想
从只有20美元的穷小子,到南加州华人社区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张祥华功成名就。随之而来的,是他对人生、社会、信仰的重新领悟。音乐,这个昔日未完成的梦想,帮助他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口。
2014年,在观看了太平洋交响乐团的演出后,张祥华大受触动。当年在崇明岛苦练单簧管的场景,扑面而来。“我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回馈社会,帮助其他人实现音乐梦想。”随即,张祥华给乐团开出了第一张大额捐赠支票。两年后,张祥华干脆花费800万美金买下尔湾商务区一幢办公楼,创建非盈利的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然后把大楼的一半,无偿捐给太平洋交响乐团办公使用。
“音乐把我带到了美国,它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希望能把这种传承继续下去。”短短几年时间,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发展迅猛,前来培训和学习的本地各族裔青少年络绎不绝。音乐,也成了联系中美的纽带。疫情前,“中国小钢琴家演奏会” 和中美小钢琴家“音乐之夏” 系列,都是张祥华的得意手笔。他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来洛杉矶和本地学生交流,互相切磋琴艺,共同成长。“让中美年轻人展示钢琴才华、用音乐传递友谊,我很愿意帮助年轻人实现音乐梦想。”
在南加州华人社区,张祥华的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他不仅赞助高端音乐演出团体太平洋交响乐团,同时也是不少华人社区音乐、舞蹈艺术团体的幕后“金主”。有了他的长期赞助支持,飞扬合唱团等华人“草根”音乐团体发展得有声有色。每年新春,飞扬合唱团都会和太平洋交响乐团一起登台,合作演出具有浓厚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爱宴”新春音乐会。张祥华连续多年慷慨解囊,“爱宴”越办越火,一票难求。
张祥华在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接受本刊专访。图:李飞摄
慈善:饮水思源
在艺术文化领域多年回馈之后,张祥华有了更高层次、更深邃的思考,那就是美国华裔移民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来美生活40多年,张祥华一直包裹在中美两种文化的融合氛围中。“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美国的富人们,身家几十上百亿美元,最后几乎绝大多数都会捐给慈善机构,而中国的富人们这方面观念好像非常一致,就是要把财富留给孩子。”张祥华意识到,华裔族群如果真的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就要改变财富观念,懂得主动回报社会,这是一堂必修课。“在这方面,我愿意做一个开拓者。”
南加州有百万华裔,张祥华肯定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位,但他的慈善义举,却少有人及。慈善,不在乎金额,在乎有心。迄今为止,张祥华是尼克松图书馆、亚洲研究中心、太平洋交响乐团、宝尔博物馆、查普曼大学等20多个机构和团体的捐赠人,累计捐助金额达数千万美元。2014年,张祥华获得全美少数族裔组织联盟颁发的埃利斯岛杰出移民奖。多年来热衷慈善公益,是张祥华获奖的重要原因。
张祥华十分注意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对于尼克松图书馆这样的重要机构,他从来都不惜重金支持。“华裔在美国是少数族裔,我们要赢得别人尊重,就必须拿出我们的诚意和力量,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我做慈善,就是希望给我们的同胞做一个示范,大家一起参与,维护华人群体的尊严。”
张祥华在橙郡音乐和舞蹈学院接受本刊专访。图:李飞摄
2017年6月,一次意外的中风,让张祥华感受到生命无常。大病初愈之后,他回报社会的心更加坚决。2017年10月,张祥华荣获Arts of OG颁发的艺术慈善家奖;第二年,张祥华、张王翠玲夫妇获美国募捐专业协会颁发2018美国慈善日“年度慈善家”称号。2023年5月,张祥华决定向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捐款上百万美元。在老朋友、宝尔博物馆董事长施刘秀芝眼中,张祥华是华人社区真正的慈善家。“无论是经商还是慈善,Charlie都作出了杰出表率,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生在中国,在美获得成功,张祥华对中美两个国家都充满感情。张祥华说:“在我的人生中,有一个美国梦,也有一个中国梦。这两个梦的共通之处,就是要让美国主流社会看到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我很欣慰为此付出的一切,并将继续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