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 韩晓强
2023年奥斯卡,《瞬息全宇宙》的大获全胜与杨紫琼、关继威的“摘金奇缘”让好莱坞华人演员的声名达到鼎沸。回眸一望,这一过程历时百年。
一百年前,黄柳霜梳着分不清封建还是古典、东方还是西洋风格的刘海,开启了从洗衣工到好莱坞顶流的传奇。她的角色有着默片女性标志性的勾魂摄魄,能产出一种高度的银幕猎奇,亦是平面摄影的宠儿,但这一孤独成名的个案最终也难逃《日落大道》式的落幕寡欢。
排华法案和黄祸论面前,华人的典型形象被一分为二:正义的陈查理和邪恶的傅满洲。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即便这两个华人角色,也一律是由西方演员来担任。就此,黄柳霜的最大时代意义,是在这种文化泥潭中走出自己的道路,但也逃离不了欲望投射的女性物化标准。在竞逐《大地》这样的文化主流角色时,黄柳霜的失败显然道破了文化上视若铁律的种族标准。
黄柳霜的遗憾,很难通过关南施、周采芹在60年代的短暂成功来补偿,后两位纵然得到了“苏丝黄”这一类的角色,将中国的花鼓戏、歌唱、舞蹈展现于好莱坞的大银幕之上,或者化身为邦德女郎,但这些形象终究不过是黄柳霜的冷战时代延伸。与关南施大致同辈、年龄稍长的卢燕,是很典型的内地长大成年移美的典型,她虽然有年轻时代与詹姆斯·斯图尔特合作《山路》的充满希望的开端,但也很快发现好莱坞并非华人的机遇之地,卢燕巅峰时期的盛名,仍然是在回香港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奠定的。
回港的经历同样拯救了好莱坞郁郁不得志的李小龙,或者说唯有通过这种外部文化的视野,好莱坞才能真正认识李小龙,他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距离感而被极限放大,但他的英年早逝也让他失去了重新征服好莱坞的机会。
幸运的是,李小龙的巨大影响驱动了“功夫”成为华人演员进军好莱坞的跳板,香港嘉禾公司在审时度势中培养了成龙这位接班人。华人演员们大致在成龙和尊龙的时代于好莱坞聚成群落,其中包括陈冲、邬君梅、白灵、温明娜,大多走赴美留学之路,她们运气各异,冲入了各种好莱坞的顶级大制作,但唯有在华裔社区题材,如《喜福会》这样典型的作品中,才能展现纯然的文化意义。刘玉玲是美国长大的华裔,她的成功更多是因为找到了功夫女星的人设。
这些兼具才华和精致的女星,与同期进军好莱坞的天王巨星,如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珠联璧合,画出时代的华人群像。成龙以《尖峰时刻》功成名就标志着华人之中出现了第一个世界级影星,好莱坞开始慷慨接受、融通亚洲或华人文化。
好莱坞在世纪之交积极谋求文化融合,杨紫琼成为《明日帝国》中的邦女郎,而《卧虎藏龙》进一步推动了华人角色和形象,2001年奥斯卡,杨紫琼与周润发担任颁奖嘉宾的时候,或许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是摘金的宠儿。巩俐、杨紫琼、章子怡合作的《艺伎回忆录》堪称是华人演员在好莱坞的巅峰时刻之一,此时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的热度尚在,男女顶星们各自光彩照人,这里有中美贸易推动、资本铺就的缘故,也有演员自身的打拼和能量。他们就此而言是闯荡好莱坞的中坚集体,但也是最后的一代华人超级巨星。
资本随后力捧的李冰冰、范冰冰、景甜、刘亦菲都未能获得持续的成功,接演的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一杆子买卖。她们既缺乏一种文化性融入,也缺乏必要的演技和天赋,这些机遇本质上是资本合同的硬性附加条款。如今,老者如年近百岁的卢燕、吴汉章、周采芹,仍在发挥余热;杨紫琼、刘玉玲等60岁上下的巨星仍是中坚;年轻的一代,则慢慢锁定到那些80-90年代出生的1.5代或二代移民身上。
这些演员包括奥卡菲娜、刘思慕、陈静(嘉玛·陈)、吴恬敏、许玮伦、莉娅·刘易斯等等,她们的发展轨迹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阴盛阳衰之外,这批年轻人既不能像老一代那样佛系生存,也欠缺杨紫琼、刘玉玲这代人的特色和魅力,同时她们面临的文化竞争更胜以往。
即便都是亚裔,人们也很难忽略这种内部竞争和相互之间的此消彼长,面对老牌的日裔、正值巅峰的韩裔和冉冉升起的印裔、泰裔等。华裔需要更好的题材和更好的演员,方能维系多元文化时代的竞争力,《摘金奇缘》《尚气》《瞬息全宇宙》等几部电影的突然爆红,纵然提升了全世界对亚裔话题的关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华人演员的问题。
好莱坞近年来慷慨匀出大量角色给其他族裔的演员,虽然是与全球性政治正确相呼应的平权操作,但并没有真正改变白人领衔的作业传统。这更像是一种话语套路或者赚取更大观众群体的商业策略,但即便如此,他们确实给亚裔或华裔演员提供了远远超过世纪初时候的机遇。如何把握这种机遇,或许应该成为一种大中华视野内综合的文化策略,而不单靠在美华人的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