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青年”的三重挑战

撰稿|萧东

        最近,媒体接二连三爆出在谷歌等“大厂”工作的华人的负面新闻。3月6日,美国司法部表示,谷歌前软件工程师丁某涉嫌窃取谷歌的人工智能(AI)技术,被控联邦商业机密盗窃罪。今年一月,谷歌工程师陈某涉嫌残忍杀妻案震惊了华人圈。他们夫妇毕业于清华这样的顶尖名校,刚刚购置了二百万豪宅。在世人眼中,他们无疑是事业翘楚,人生赢家。发生如此惨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这两个只是极端例子,但也引起了人们对华人“大厂青年”生存状况的关注。能进入谷歌、苹果、微软、脸书、亚马逊等这样的“大厂”工作无疑是幸运的。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头羊,“大厂”不仅提供令人羡慕的工资福利,舒适的工作空间,还有着独特的公司文化。

        以谷歌为例,但凡谈及工作环境,必称谷歌。谷歌是《财富》杂志“最适合为之工作的公司”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公司,而且连续十几年都在美国最大的招聘类网站Glassdoor的“最佳工作场所”榜单中出现。谷歌提供给员工的,不仅仅是免费美食,还有灵活的工作时间、独特的办公空间,以及众多旨在促进创新、团队合作和员工成长的资源和支持。不论如何,包括谷歌在内的“大厂”仍是华人职场的天花板。

        但是,在靓丽光鲜的背后,“大厂青年”也有着“厂外人”难以理解的苦涩,他们面临着超乎寻常的多层挑战:职业的、市场的、文化的。

正在编程的华人程序员。 图/Shutterstock 

        第一层是职业的挑战。“内卷”指的是过度竞争,增加的努力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在美国,尤其在高科技“大厂”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美国高科技企业追求创新速度、产品优势和市场份额。高处不胜寒,巅峰上的竞争为企业带来了增长和成功,同时也对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一种持续的心理和智力挑战。

        第二层是市场的挑战。最近一两年,大型科技企业不断传出裁员消息。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疫情造成的疯狂人力扩张需要“消肿”外,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横空出世,使得职场生态发生变化。媒体调侃,一些员工正在研发把其他员工解雇掉的AI工具。今年迄今,谷歌就解雇了数千名员工,据称多数都是被AI淘汰的。这种压力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层是文化的挑战。华人员工在“大厂”工作时,职业晋升的“玻璃天花板”现象已经肉眼可见。这些年,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大厂”CEO的宝座,如微软、谷歌、IBM、美光科技等都一个个被印度人“占山为王”,而且这个名单还在不断扩大。相形之下,华人CEO凤毛麟角。

正在测试手机APP的印度裔程序员。 图/Shutterstock

        中国人与印度人在入职时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相差无几,都是从苦哈哈的“码农”起步。但为何后来差距越来越大?一些人把原因归咎于语言。英语是官方语言的印度人尽管口音很重,但说话美国人都听得懂。而对于很多华人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语言障碍确实影响了沟通效率。

        但其实更大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印度员工在工作中更有表现欲,个个“社牛”。而从小受到谦逊美德教育的华人倾向内敛,多为“社恐”。一个把五分成绩说成十分,一个把十分说成五分,差距就出来了。再有,印度人喜欢“抱团取暖”,互相提携,一个印度人上去了,不久就会有一群印度人跟进。相比之下,华人更喜欢“独善其身”,有的还陷入了内斗与攀比。在美国的公司文化中,表达能力与团队精神,加上决策能力,都被视为领导力的重要元素。而华人可能更多地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不是领导力的养成。

        因此,硅谷居,大不易。大厂人,不好当。华人要面临多层挑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尤其在文化上的挑战,涉及深层次观念因素。因此,大厂中出现个别极端案例,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走出舒适区,突破小圈子,更勇敢地表现自己,更主动去适应主流文化,才能把命运握在手中。

        但不论如何突破,都要守住底线,就是要遵守法律和公司的规章,尊重知识产权,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与前途,也关系到整个华人群体的形象和毁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