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余浅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铭记‘国家记忆’?
答案,深藏于历史的细节中,也回荡在现实的呼唤里。”

2015年,《国家记忆》展在夏威夷珍珠港太平洋航空博物馆开幕。图/CNSphoto
2025年,世界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载峥嵘岁月,这个世界的变化如沧海桑田,但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无法磨灭的坚持、牺牲和信仰,仍激荡在历史的长河,震撼着每一个回望历史的人。2015年初,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民间力量,共同策划制作了一场名为《国家记忆》的大型图片展览,在夏威夷珍珠港航空纪念馆震撼登场。时隔十年,再度回顾,这场展览宛如穿越时空的一面镜子,依然能够照亮今天的我们。
史海印记
《国家记忆》展览以影像为主、图文并茂,系统收录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事合作与民间交往的珍贵照片、文件和个人回忆。展览以时间为轴,记录了从1942年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前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这段历史区间,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从遥远的陌生人变成生死与共的战友的难忘历程。
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影像材料。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照片和录像一直安静地躺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犹如史海钩沉,无人问津。幸运的是,研究远征军十多年的中国策展人章东磐自筹资金,带领团队亲赴美国国家档案馆,历时两个多月,复制了23000张战地照片和200小时的原始影像资料,让这些珍贵史料重见天日。

1944年10月14日,一位年长的中国男人在满目疮痍的腾冲街头停下来,向一名美军军士借火,点燃他的烟。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无数个值得珍藏的历史瞬间:几名中国军人,在检查即将起飞的美国战斗机飞行员的背后标识,标识上注有“盟友”字样,以便他们在出现险情着落后,能及时被中国老百姓救治;美军洛克伍德上校,正给一群年轻的姑娘发糖,以感谢她们在修建机场时付出的努力;一位满脸沧桑的中国老人,向一位美军士兵借火点烟……
展览还特别收录了滇缅公路修建、美国援华军事顾问团训练中国军队、两国地勤人员合作对日作战等珍贵历史镜头。尤为感人的是一组普通中国人与美国士兵的互动合影,照片中中国老百姓的淳朴、友善,与美国士兵的热情、开朗相映成趣,这些日常互动展现了超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性温暖。

2014年,《国家记忆》展在华盛顿威尔逊学者中心开幕。图/CNSphoto
和平代价
从2014年深秋到2015年盛夏,两场《国家记忆》大型图片展先后在华盛顿和珍珠港登场,吸引了上百万观众进场观看。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不管是政要还是百姓,从游客到居民,从老人到孩童,不论是什么肤色、族裔或语言,每一位观众都在展览图片前久久驻足,从震撼到沉思,既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伟大,也感悟到中美两国军民在战火硝烟中结下的信任和友谊。
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历史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色,更不应被曲解、遗忘甚至抹去。中美曾为此共同坚守、奋斗、牺牲,铭记两个“国家”的共同“记忆”,是对历史本身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示。珍珠港太平洋航空博物馆时任馆长肯尼思·德霍夫在媒体采访中说道,这些珍贵的史料,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让更多人通过这一张张生动的影像画面去缅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绝不要再重复错误的历史!”
时代回响
2025年的世界与80年前已大不相同,却又如此惊人相似,世界依然喧嚣,战火依旧肆虐。中美两个大国,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分叉路,要并肩而行,还是分道扬镳,无数人在争吵,无数人在沉默。《国家记忆》图片展不应驻留在10年前,属于两个国家人民的珍贵记忆,也不该尘封于档案馆里。放眼当下的美国社会,最缺少的不正是《国家记忆》展传递出的那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信任纽带吗?回望友谊,真诚合作,化解争议,重建互信,跨越80年的海角天涯,唯愿我们依然可以在对历史的追忆中,再次微笑重逢。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铭记“国家记忆”?
答案,深藏于历史的细节中,也回荡在现实的呼唤里。
(本文为《美华》杂志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洛杉矶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美华》杂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