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地图,位于西南的四川一直是醒目的存在。“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是一千八百年前诸葛亮在千古名篇《隆中对》里对这片土地的评价,也塑造了人们对四川的初步认知。长期以来,人们提起四川,几个鲜明的标签便随之浮现:成都、麻辣、大熊猫……
成都,自然是四川最知名的城市。这座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级大都市,近年来发展迅疾,正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人评论,“成都之于中国,就像洛杉矶之于美国”。
要了解四川,必然从成都着手。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国家中心城市,乃至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标杆,成都的城市发展史,浓缩着四川人的智慧和胸怀,也是四川现代化的典型案例。
那就先来看看成都吧,看看这座有着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如何穿越历史长河,在21世纪焕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河流、绿道、城市绿地、建筑群在成都构成了一副美丽画卷。张勇 摄
成都,从古大都会到文化名城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成都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说,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巴蜀文化主要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出现了“古蜀五祖”(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他们分别对栽桑养蚕、渔猎、农耕、水利、早期城池建设等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统一时期,蜀地与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中稳定的“元”与“体”的关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为中国城市发展贡献了数不清的独特财富与营养——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修筑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最为成熟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立了中国最早最为先进的地方官办学校及其办学传统;商品(蜀布、邛杖、精美漆器)最早代表中国走向国际市场,还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成都有今时今日的气象,离不开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最大的长江支流,岷江曾一度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源头。而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改变了岷江“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历史,成都平原从旱涝无常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片土地从此迎来腾飞。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悠久的历史赋予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也让城市的文化有根、有魂、有灵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说,考古工作者发掘并保护的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墓葬遗址、老官山汉墓群、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东华门遗址等一系列重要遗址,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场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嘉楠 摄
近代成都,城市规划带动区域发展
正如颜劲松所说,成都市区的众多遗址,是历史上成都城市发展的切片。在成都,如果提及“老成都”的所在,本地人往往绕不开“少城”两个字。
少城,向历史追溯,最远可以到秦朝时张仪在蜀修建的少城,后经时代变迁,终于在清军入关占领成都之后,又在张仪少城遗址上建立了专供满蒙居住的内城——仍旧称作少城。
西起西郊河,冬至东城根,北抵八宝街,南临蜀都大道,这就是曾经少城的版图。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烟消云散之后,少城终于打开它神秘的大门,和成都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少城片区。
少城城墙拆除后,成都原有的“大城套少城”的格局不复存在。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凸显,成都的城市中心开始由政治统治中心向商业经济中心演变。
都江堰水利工程。 图/四川省文旅厅
1924年,成都市修建了春熙路,打通了传统商业街区东大街和新型商业区商业场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变得四通八达,空前繁荣。抗战时期,随着成都城市干道的修建,位于东西干道交会点的盐市口成为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这样,成都在30年代到40年代形成了以春熙路为核心街区,连接东大街、总府街、提督街、顺城街、盐市口的矩形商业街区。这一商业街区几乎集中了成都主要的商业金融机构,十分繁华,不仅白天人流汇集,夜市也十分兴旺,街区内百物萃集,游客众多。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将两江抱城改为核心放射,成都、华阳两县改为东城区和西城区,逐步形成东城工业生产,西城办公居住的城市格局。
“两山夹一城”变“一山连两翼”示意图。图/成都东部新区
1990年,成都将原来的东城区和西城区改为环绕全城的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奠定了五城区格局。1993年底成都建成二环路、2001年建成绕城高速(四环),2002年建成三环路,成都开始了极速扩张之路。
在1996年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中,成都再次提出改变单核放射格局,开始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成都从此打破主城区的“单核”格局,而随着信息产业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新区成了成都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南的软件园、孵化园、会展中心、环球中心等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成立,更让成都南部迎来飞速发展。
直到2017年,成都正式提出“东进”,成立东部新区,“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成都城市发展格局豁然开朗。
人们在成都鹤鸣茶舍喝茶。王磊 摄
今日成都,有“生活”更有产业
一座城市想要长远发展,势必要吸引人才、企业与生产要素聚集。怎样把人留住?答案无非是五个字,“高品质生活”。生活,始终是城市的终极意义。三千年城市烟火气,一直是成都相较其他城市的独特存在,是成都后发超越的比较优势,也使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个性十足。
成都的特质就是“生活”,这里有悠闲的茶馆、麻辣鲜香的川菜和火锅、也有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尤其是“公园城市”的独特定位,在中国独一无二,让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成为“看得见风景、摸得到幸福、载得动梦想”的“梦想之地”。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规划了涵盖区域、城区、社区的三级绿道体系,总长度近1.7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上,都有超过1公里的绿道。这些绿道把遍布城乡的公园串联成网,绿道本身也成为公园的延伸,使“出家门即进公园”和“穿过公园去上班”成为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成都夜景。 图/程轩
在城市建设中,以地铁为代表的的轨道交通,往往成为衡量城市生活便捷度的重要指标。这一点上,成都在中国西部同样“一枝独秀”。截至2023年12月13日,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稳居中西部第一。
外部环境而言,深居内陆的成都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事实上,今日的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的开放高地。
有数据为证:截至2023年10月3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客运航线376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客运航线345条,累计居中西部第一;今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5000列,占中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近三成;成都的领馆数量,仅次于上海、广州,居中国第三;截至2023年9月,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77家。
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成都的产业布局并不保守,反而富有远见。比如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早就是第一支柱产业,从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到京东方,成都一直是“IT西进”的引领者。
无论是生物医药、汽车、IT、互联网新经济,成都在过去十年都成功抓住了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刷新了外界对于内陆城市的想象力。
在天府新区官塘新村鹪鹩偶遇变脸表演。图/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
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是成都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底气。2022年,成都市GDP达20817.5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城市GDP第七位。
有“生活”也有产业,这样的成都,也是其被称为“网红城市”的最根本原因——“网红”只是表象,本质是出众的实力。可以说,“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正在把这句宣传语变成现实。
正如前文所言,成都只是四川现代城市建设的缩影。这片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许多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走上各自发展道路的城市,它们各具特色,支撑着四川这个中国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旅游大省的高质量发展。囿于篇幅,我们且先来看看以下三座城市吧。
2020年,绵阳城区航拍 杨建 摄
绵阳,中国唯一“科技城”
中国唯一官宣“科技城 ”,并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事实上,它在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四川绵阳。
绵阳,古称涪城、绵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区,自古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之美誉。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传说黄帝元妃、先蚕始祖缧祖诞生于绵阳盐亭。史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降生于绵阳北川。西汉文学家扬雄出蜀前,于绵阳西山结庐读书,后人建子云亭以纪念。在绵阳市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所建的越王楼,被誉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共收录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为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
2000年,绵阳城市航拍 李伟 摄
宝成铁路绵阳段老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邓稼先、王淦昌等两弹元勋和成千上万的科技精英扎根绵阳,奠定了绵阳在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
在绵阳,仅城中一条宽10米、长500多米的跃进路,就汇聚了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厂、涪江有线电厂等项目,创下的电子行业产值占据当年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一。然而,不少当地人却慢慢发现,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长虹、九洲等知名企业,而非绵阳。
近年来,绵阳市聚焦建设“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等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融合作创新之路,成为一个从中国中西部冉冉升起的科技之城。
不久前,“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总投资60亿元的空天产业项目签约落户绵阳市涪城区;绵阳科技城新区推行“五个一”模式,引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蓬勃发展……一张科技创新“成绩单”,无不展现出绵阳旺盛的创新活力。
九绵高速与西成高铁彰明立交 杨安文 摄
如果说创新是绵阳的底色,开放就是绵阳的基因。
交通设施是开放的关键之举。2022年6月20日,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首发,满载50个集装箱开往欧洲。自此,“绵阳造”直抵欧洲舞台展开竞技。此外,绵阳全市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总里程770公里,位居四川省第3位;南郊机场已开通59条直通42个城市的民用航线,是四川省除成都双流机场、成都天府机场外的第三大机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格局不断助推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以人为本。近年来,绵阳以人才“活水”不断激发城市活力。出台“科创十条”,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效果立竿见影。去年以来,绵阳新增博士后“两站—基地”2家,累计引进人才3.48万人。
谋定而动,开足马力,在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进程中,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正重焕光彩。
长江首城宜宾三江口 。图/宜轩
宜宾,“长江第一城”
想必你听说过悬棺葬。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僰人,为目前可考的川南历史上最古老族群,这种神秘葬俗便是他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
宜宾古称“僰道”“叙州”,四五千年以前此地即有人类生息,古为僰人聚居之地,战国后期属于秦,建县至今已2100余年。
除了历史文化悠久,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成长江,所以地处长江之首的宜宾还有“长江第一城”的美称。
宜宾不仅山环水抱,风光旖旎,而且名胜古迹甚多,“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唐元和五年的大观楼;岷江北岸黄庭坚谪居戎州所造的“流杯池”;旧州坝上北宋砖砌泥粘,经八百年不倾斜的旧州塔;真武山上明代的玄祖殿和真武山庙群。
近年来宜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不断改善。每年冬天,都有大量红嘴鸥来到长江边。 易树琴 摄
聚水而兴的宜宾,世界名酒五粮液的故乡,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等交织于这方土地,形成山水交融、城塔辉映的人文荟萃之城。
近年来,宜宾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科教创新、城市建设、交通发展、文旅融合,在各个领域书写了从无到有的宜宾篇章,创造了动力充沛的城市速度。
宜宾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于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26日,宜宾沿江工业集中区内传来一声巨响,一根高120米的大烟囱轰然倒下,这是宜宾天原集团等5家工业企业3000多亩老厂区内的最后一根烟囱。大烟囱倒下,新兴产业原地崛起。短短几年时间,以动力电池、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5500亩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五粮液酿酒专业粮基地水稻秧苗长势喜人。 图/CNSphoto
2023年6月,一场紧扣世界能源变革的峰会——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大会上,宜宾正式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宜宾”称号。
近4年时间,在“链主”宁德时代的引领下,动力电池在宜宾聚集成势。2022年,宜宾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的24.4%。高质量发展的宜宾已牢牢抓住了动力电池产业赛道。如今,宜宾正全力打造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
宜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颜值”不断刷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漫步于长江公园,步道蜿蜒、江风徐来,岷江与金沙江在这里汇成长江,泾渭分明。这里曾经分布着大量老旧院落和企业,随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停,沿江小作坊被取缔,沿江渔民退捕上岸,宜宾三江六岸生态修复成效明显。蓝天、碧水、青山正逐渐成为宜宾鲜明的城市“底色”。
触摸宜宾的发展脉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活力充分迸发、能级大幅跃升,呈现出一幅宜人、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画卷。
如今的攀枝花中心城区炳草岗。王东 摄
攀枝花,“家里有矿”
“中国钒钛之都”——攀枝花,这座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以其资源高度富集且禀赋天成而享誉中外。但是在1965年之前,中国地图上没有攀枝花这座城市。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从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巩固国防后方、把现代生产力从东部沿海推进到西部内陆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开发建设攀枝花的重大决策,从此开启攀枝花这座资源型新兴工业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纪元。
因资源立城,因工业兴市,曾经的“不毛之地”摇身一变,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跨入“千亿俱乐部”,人均GDP稳居四川省前列,还入选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百强榜。攀枝花走过的50多年开发建设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也是四川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吸引参观者前来参观。 图/CNSphoto
如果把攀枝花市比作一个人,59年“火红年华”,她经历了怎样的蝶变?
攀枝花位于四川最南端,西面的横断山脉、东面的大凉山山脉、北面的大雪山在此环绕,安宁河、大河、三源河、金沙江在此汇流,全市90%地形为山地。在大山中生长出这样一座“奇迹之城”,只有一个根本原因:“家里有矿”。
攀枝花不仅是中国的四大铁矿区之一,还拥有一种更稀缺的宝藏——钒钛磁铁矿。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高达86.7亿吨,其中钒资源保有储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钛资源保有储量更傲居世界第一。
如今,攀枝花已形成从钛矿到钛材的钛金属全产业链,和全系列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以及中国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在中国已投运的高速铁路中,有70%的高铁钢轨都来自攀枝花。
此外,攀枝花也已被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0余个,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四川省前列。
1965年的攀枝花市炳草岗。图/潘轩
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攀枝花还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因为地处低纬度,一年有长达300多个无霜期,2700多小时的年日照,纵然已是冬日,依旧有超过20℃的气温。桃子、芒果、火龙果、枇杷、石榴、莲雾、荔枝、樱桃……攀枝花盛产从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水果,这里也成为了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作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阳光康养”已成为攀枝花一张崭新名片。目前,攀枝花正在积极倡导“康养+”理念,探索多种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阳光康养产业生态圈,助力“康养之梦”成为现实。
从“七户人家一棵树”,到如今121.6万常住人口。“攀一代”“攀二代”“攀三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在这座年轻的城市扎根,和谐相处。如今,攀枝花已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产业兴、城市美、万家和成为这座花城最亮眼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