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莱罗纳大学基于种族因素录取违宪。这一裁决颠覆了长达60年来美国精英大学实施所谓“平权”(AA:Affirmative Action)招生政策。全美华裔社区对此反应不一。
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忧虑重重
采访、撰稿:尚颖
进步还是倒退?
华裔国会议员赵美心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她指出,“高院的裁决对亚太裔社区并非绝对积极。”赵美心认为,“这一裁决以及其他类似的努力,对美国平等和机会公平的承诺造成了不必要的打击,会使最有钱的和人脉广泛的群体受益。更会导致亚裔美国人社区与其他族裔社区的对立,无异于历史倒退,重回学校种族隔离的时代。”赵美心强调:“争取政治、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这是我们国家的本质,也是让美国强大的原因。”
不过,加州弗利蒙市前学区教委主席,现任市议员及副市长,哈佛校友邵阳有不同解读。他告诉《美华》杂志,高院的裁决再次诠释了美国宪法,重新定义平权,可说是对实施几十年的平权运动做了一次总结,使美国回归到立国先贤们致力开创的人人平等的时代。正如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曾说:“我希望将来我的儿女不会因为种族或肤色而被论断,而是因为他的品格而被接纳”。
邵阳认为,目前在很多领域看到的肤色论怪象,完全违背了美国的立国先贤(包括民权领袖)所追求的人人平等。因此,高院的判决不过是拨乱反正,回归本源,并非零和博弈(一方赢即为另一方输)。其影响不局限于哈佛,也不仅事关亚裔。它针对的是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最顶尖的精英大学,具有指标意义,影响深远。
洛杉矶学者张军律师解释称,高院对美国行之多年的《平权法案》作出了颠覆性的判决。通常来说,并非一个判决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未来可能会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判决。美国是案例法国家,今后如果遇到相关的官司,可以以此案为依据,继续提起诉讼。因此,这次判决只能说是《平权法案》相关案子的第一桩判例,未必能解决所有大学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对未来相关判决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次诉讼是以平权法案作为法理依据控告哈佛等名校,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在起诉书第一条很明确地表示:“本案依据《1964年民权法案》第六章提起诉讼,禁止哈佛基于种族和族裔进行有意歧视”。张军认为,需要有所顾虑的是,华人群体人数很少,其它民权方面的利益是不是会受到影响,需要看未来发展。美国历史上有过《排华法案》,华人维权需要考虑历史因素。但判决会产生涟漪效应,职场招聘也适用,未来的诉讼变成有法可依。
2019 年 5 月 30 日,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亚裔学生。 图/Newscom
公平效率需兼顾
高院判决引发华裔社区的热烈讨论和反思,很多人在探讨真正的社会公平,思考多元化的真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着眼点应置于所有族裔底层社区的贫困人群,无论他们是什么族裔和肤色。在一致认可精英大学有必要择优录取,社会需要将高等教育资源投放于有学习能力的人才的同时,一些华裔人士倾向于对家庭经济困难,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提供必要的资源倾斜(包括大学录取),但不是基于他们的肤色和族裔背景。
亲子教育专栏作家王芫有感于推动《平权法案》的美国进步主义者表现出的良心,勇气和正义感,但认为要从现实出发。她认为,当下美国知识分子的最大问题是脱离现实。“所谓平权初衷是好的,但发展到今天,实际成了某种族上层享受特权的方式,照顾了不该被照顾的人。”王芫强调,不反对照顾弱势群体,并始终身体力行。但令人不解的是,现今舆论已经把Meritocracy(唯才是用)当成了反义词。一提唯才是用,就是种族不平等。甚至激进派已到了认为数学和科学是种族主义的地步。
王芫表示,自己拥护高院废除《平权法案》裁决背后不分族裔肤色人人平等的理念。“如果医学院入学也看肤色,我们敢找《平权法案》录取毕业的医生看病吗?出了医疗纠纷,法院能秉公执法而不是看肤色下菜碟吗?”她一针见血指出,只要你用肤色将社会割裂,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陷阱。因为,一个社会是否讲逻辑,是否尊重现实,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高法院认定哈佛等《平权法案》录取违宪的裁决对于在各个领域来说,都是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洛杉矶家长陈先生(网名“三国”)2014年率先在南加发起抗议加州议会通过SCA5(在加州公立大学实施《平权法案》录取)法案。他指出,推动美国社会进步的动力,无非公平和效率。大学择优录取,培养合格的人才是美国保持科技领先,保持创新能力,保持领先活力的根本。
2020年,1800万加州选民以约57% Vs 43%的公投结果明确反对Prop 16(该法案试图推翻在加州禁止《平权法案》的209修正案),意味着废除《平权法案》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据盖洛普(Gallup)民调数据,美国民众70%以上支持择优录取,反对使用种族因素。甚至在黑人社区,50%支持择优录取,只有44%支持考虑种族录取。
2023 年 6 月 29 日,华盛顿特区美国最高法院门前,支持学生公平录取的牌子树立在路边。 图/Newscom
回归多元化真谛
长期关注美国政治的陈先生解释称,《平权法案》原意为“肯定积极地采取措施”,被称为“平权法”并不完全准确。当年美国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快扭转歧视,废除奴隶制及其影响,《平权法案》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在原本需要帮助的黑人族群已发生强烈分化。即便《平权法案》初衷是好的,但发展到今天,最大的伤害是所有族群贫困家庭的学生,真正受益的是获优待族裔的上层富有者。
过去60多年来,这些《平权法案》受益者一旦改变了处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离原来的社区,并未回馈族群。反观白人社区,过去几十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先生注意到,美国大量白人家庭已变为赤贫阶层。他曾带孩子前往南北卡莱罗纳州一带的阿巴拉契亚山区,那里许多赤贫白人住在几乎倒塌的破房子里,生活条件恶劣。他认为,时过境迁,《平权法案》在美国已失去了其原本的合理性,其合法性也已没有依据,被废除顺理成章。
陈先生表示,美国社会真正的问题是各族群内部的阶层分化,并非种族肤色的区别。人们不应该只关注基于种族和肤色的统计数字,着眼点应该关注所有族裔社区底层的贫困家庭,相应地,需要把社会资源转移到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真正贫穷的群体,无关他们的族裔背景和肤色。这才是社会正义之所在。
哈佛校友邵阳坦言,希望母校能从长远着眼,真正找到校园多元化的真谛,而非简单机械地以种族的指标来完成,才会使校园的多元化更具深意,确保校园文化和生源质量,确保哈佛未来继续向美国乃至全世界输送高素质的领袖型人才。他强调,将申请学生按族裔分为三六九等,以此实现所谓的多元是错误的做法,任何时候将多元化与肤色划等号都不是最优解。希望废除《平权法案》后,哈佛校园任何肤色的学生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走在校园,凭自己个体的独特经理,个体的才能,真正为校园带来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