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丹宸永固

文 | 吴非
图 | 苏唐诗 、图虫 、王苗 、夏相宜

        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建北京宫殿,至1420年竣工,由此开启紫禁城自明至清的浩瀚历史。1925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藏品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而近年最有代表性的展览,要数北京故宫建成600年的主题大展“丹宸永固”这是人们对象征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紫禁城,最美好的祝愿。

北京故宫东部的文华殿建于明初,与武英殿东西相对,是对南京故宫形制的承袭。 原是太子的办公地,现为书画馆所在地,故宫600年的苏轼主题书画展就是在这里举行。(苏唐诗 摄)

第一单元 宫城一体 (西燕翅楼展厅)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这座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的皇宫由此拉开营建的序幕。 这一单元主要通过明代的琉璃、砖石构件,宫城格局图,画作等来讲述明代的宫城兴建背景、建筑设计及宫廷生活;亦有一些文物能够证明北京对南京故宫的承袭。

展览通过文物、模型、相片等来介绍宫城建造、宫廷生活以及故宫发展。(图虫创意)

琉璃龙纹勾头——承宋元,启明清
        “勾头”是明清时期的叫法,专指放置于房顶屋檐处的筒瓦,元代以前称为“瓦当”,宋代则称为“华头筒瓦”。 勾头呈半圆弧形,扣在屋顶的仰瓦上,既可挡住上瓦使之不下滑,又可防止屋檐下的建筑构件受风雨侵蚀,还能盖住两行间的缝隙,起到固定、 保护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每个时代的勾头都有不同特色,从不同纹样基本能判断出产年代。

图1.明代宫城的琉璃瓦当。(图虫创意)

        图1 是出土于明中都和明故宫遗址的琉璃龙纹勾头。 明中都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的家乡),是明代兴建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南京明故宫的模式范本,从辈份上讲,算是北京故宫的“太爷爷”。 这组琉璃构件既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制作工艺,也为明清官式建筑的琉璃瓦奠定了范式基础。

明宣宗行乐图卷——古代运动知多少
      除了宫城建筑构件外,这一单元还有许多展示当时宫廷生活的藏品。 《明宣宗行乐图卷》是明代画家商喜之名作,用色明艳,布局恢宏但细节处处精巧。 此图展现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在宫中行乐的场景。 画作还原了明代早中期皇帝的常服穿戴和皇宫楼台殿阁,也记录了射箭、蹴鞠、抨丸、掷箭、投壶等活动,从中可以直观了解当时的宫廷生活。

图2.《明宣宗行乐图卷》局部图。(王苗 摄)

        图2 中明宣宗手里拿的器具是不是很像现在的高尔夫球棒? 这种被誉为“东方高尔夫”的运动在古代叫作“捶丸”,据说源于唐代的“马球”,后因场地受限等因素取消了马的参与资格。 玩时需用有曲头的木杖击打硬木制球,击球入窝(画中插小旗的球洞),数目多者胜出。 图中明宣宗左右手各执一球棒,正准备击球;前方有人跑跳指点,似乎在给皇帝做参谋。

 

第二单元 有容乃大 (午门正楼展厅 )
        故宫古建部专家赵鹏在云看展介绍影片中说,第二单元之所以命名为“有容乃大”,是因为在策展时深深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许多文物身上都能感受到民族融合,显现出宽广的胸怀。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从此为紫禁城增添了另一个民族的色彩。 第二单元以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清宁宫修建坤宁宫为起点,通过器物、文书等藏品来展示清代的宫廷生活。 其中不乏华丽的展品,侧面体现出康雍乾盛世的富足繁荣。

制作复杂而精美的漆纱。(夏相宜 摄)

漆纱局部细节放大。

漆纱拆卸前的原状。

漆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展览
        这一单元中,最不容错过的当属第一次公开展出的“漆纱”。 图中展品为乾隆修建宁寿全宫时安装在符望阁里的纱窗,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仅装饰画便有6层之多。 成品繁复却不厚重,能够保证良好的透光、透气效果,因此造价高昂,据说乾隆时期总共只制造出了10余片。 它的制作工艺已然失传,即便在科技盛行的今天仍然无法还原复制。 因已有200多年历史,质地脆弱易烂,加之对温度、湿度要求严苛,此前从未展出。 故宫专家称,这很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展览。

镇馆之宝——金瓯永固杯。(夏相宜 摄)

金瓯永固杯——镇馆之宝
        金瓯永固杯被视为故宫的“镇馆之宝”,本次被放置在午门正厅中心位置展出,可见其地位之高、份量之重。 这是清帝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开笔仪式时的御用酒杯,皇上用其饮下消灾解厄的屠苏酒,然后为新年祈愿。 此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以象头为杯足,杯身上以珍珠作花蕊、四周镶嵌红蓝宝石,上有点翠雕饰,两侧为夔龙耳,极尽华美;远观外形如鼎 ,这也是王权的象征。 金瓯永固杯共有4只,两岸故宫各有1只,另外流失的两只现藏于英国华莱士典藏馆。

 

第三单元 生生不息 (东燕翅楼展厅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帝制,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命运从此划上了句点。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开幕,紫禁城走下神坛,开始对公众开放。 第三单元通过大量黑白影像、史料档案等述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600年未完待续,故宫在一路前行中生生不息。

图3

文物南迁相关资料——国宝的颠沛流离
        1933年1月,山海关在战争中沦陷。 为了保全文物,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这些国宝分批次运往上海。 2月5日凌晨,第一批故宫文物(共2,118箱)由午门出发,次日凌晨运离北平(今北京)。 路上几经波折,辗转迁徙,最终分5批运抵上海保存。 图3为南迁物品清册,图4-6为南迁文物装箱、搬运及装车影像。 即便隔着玻璃橱窗,亦能看出泛黄发脆的纸质,看出故宫人对文物的守护与用心。

图4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