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诞节的那些事儿

热爱生活者的节庆

撰稿:飞晨

        每到圣诞季,全球各地教会与基督徒都在为一个人而忙碌着,他就是耶稣基督,是圣诞节的主角。作为传统宗教节日,圣诞节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比如坊间流传的两个“圣诞节”,圣诞老人原是基督大主教等等。这些传说是真是假,大可不必深究,毕竟时过境迁,很多史实无从考证。但通过这些温暖的故事来展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圣诞精神才是圣诞节不该被遗忘的内核。

圣诞节时广泛展示的耶稣降生场景,也称耶稣降生图、马槽圣景、圣诞马槽。 图/Shutterstock

圣诞节的真实来历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原是为了庆祝耶稣出生而设立的宗教节日。如果将 Christmas 这个英文单词直译过来,便有“基督弥撒”之意。至今,圣诞节依旧是许多西方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大部分基督教会都将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的官方日期,而将圣诞节前一天的子夜定为“平安夜”。

        那么,12月25日真的是耶稣降生的日子吗?其实,圣诞节与耶稣的降生并没有关系。《圣经》中并没有提到过耶稣的具体生辰,也没有关于圣诞节的任何记载。

        圣诞节最真实的起源,还要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古罗马人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信仰太阳神密特拉,而他的诞辰刚好是12月2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罗马历书中的农神节。两个重要节日重叠在一起,于是形成了全罗马最盛大的民俗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是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

        公元3世纪,基督教在罗马逐渐兴盛,君士坦丁一世将其合法化。公元4世纪,为了将异教风俗基督教化,教廷又巧妙得将农神节纳入基督教体系,并正式更名为圣诞节,以此纪念耶稣的降生。而在此之前,属于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它曾是纪念耶稣降生与受洗的双重节日,后来因为圣诞节的兴起,主显节仅保留了纪念耶稣受洗的部分,而不再纪念耶稣的降生。

        不过也有特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被分裂成东西两半,也随之产生两个重要的基督教分支,即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和以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东正教依然保持了古罗马时期的宗教传统,教徒只过主显节,而不过圣诞节。久而久之,主显节就成为东正教的“圣诞节”。很多人说,世界上有两个“圣诞节”,正是来源于此。东正教使用儒略历纪年,起初日期并不固定。后来,为了方便,教会规定将每年的1月7日定为东正教的圣诞节。

        两大宗教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理念分歧,以及各地教会所使用的历法标准不统一,使人们一度很困惑究竟哪一天才是真正的圣诞节。后来,人们索性将12月24日至1月7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很多宗教场所在此期间都会举办各种新年祷告与纪念活动。圣诞节原本只是信徒们的节日,由于与公历新年相连,加之其前身是万民同庆的农神节,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全世界最盛大的公共假日之一。

圣诞老人坐着驯鹿雪橇赶往世界各地派送圣诞礼物的形象深入人心。 图/Shutterstock

圣诞老人的来龙去脉

        与圣诞老人有关的传说版本很多,每个国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大体故事脉络不会改变。那就是圣诞老人一定来自北边,在每年的圣诞节,会从老家坐着驯鹿雪橇赶往世界各地。他给听话的小朋友送去礼物,因此每个孩子都热爱圣诞老人,希望和他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于是,位于北极圈里的几个国家,纷纷争做起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相传,圣诞老人的原型是一名公元3-4世纪的基督教大主教, 原名叫圣·尼古拉斯。他出生在小亚细亚一个富有的家庭。长大后的尼古拉斯,把自己的财产全部赠送给了贫苦百姓,自己则献身教会。很快,他乐善好施的故事就传遍整个欧洲各地,大家纷纷创立节日纪念他。在荷兰,“圣·尼古拉斯日”是12月6日,人们在这一天,要模仿圣诞老人的样子给需要帮助的人赠送礼物。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很期盼圣诞老人的到来,早早就准备好盛装礼物的容器。不过容器的版本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略有不同。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壁炉上悬挂圣诞袜,因为圣诞老人是从烟囱里爬下来的;而在法国,孩子们则用空鞋子作为容器;德国的版本是说圣诞老人会变身圣婴,把坚果、水果放到鞋子里。

        早期圣诞老人的外貌和穿着并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现在看到的穿着红衣,面带憨厚笑容的形象是可口可乐公司在1931年设计出来的广告,希望以此来提升可口可乐在民间的关注度。因为太深入人心,这一形象很快就成为圣诞老人的专属。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很期盼圣诞老人的到来,他们相信在熟睡的时候,圣诞老人会从烟囱爬下来,将礼物留给他们。 图/Shutterstock

圣诞节习俗来历大揭秘

装扮圣诞树

        装扮圣诞树是人们最喜爱的圣诞习俗。相传,它最早来源于古罗马人在农神节上的装饰。古人认为冬青象征着太阳,有生命长存的永恒之意。而在北欧神话中,人们则用象征着爱、和平和宽恕的槲寄生做装饰品,认为在房门上悬挂此物可以给房主带来好运。后来,基督徒就沿用了这两种“神圣”植物装点圣诞节。

        圣诞树在民间的流行则要归功于欧洲皇室的推动。19世纪,是他们最先在家中摆起精心装点的圣诞树,人们才有机会领略圣诞装饰之美。看到亮闪闪的蜡烛、糖果被系到树枝上,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人们于是纷纷效仿。

装扮圣诞树是人们最喜爱的圣诞习俗。 图/Shutterstock

子夜弥撒与报佳音

        子夜弥撒与报佳音,是西方传统的圣诞习俗,与宗教直接相关。最早都是为了庆祝耶稣在伯利恒郊外的马厩降生。只不过不同国家叫法不同,庆祝方式也略有差异。美国人喜欢称之为“报佳音”。当子夜来临,教堂里的唱诗班就挨家挨户在教徒门前齐声高唱圣诞颂歌,以此宣布耶稣降生的好消息。而在法国,人们则要到教堂去参加子夜弥撒,因为前往伯利恒的路途太过遥远,很多人无法亲临现场,于是,就由去教堂代替了远足,形成了今天的子夜弥撒。

南加州San Juan Capistrano一教堂正在举行子夜弥撒。 图/Newscom

制作英式拉炮与圣诞美食

        圣诞拉炮是英国人过圣诞节的传统,后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早由一个伦敦的糖果小贩制作而成。它的形状酷似鞭炮,里面塞有圣诞礼物。需要两人各持一边,齐力拉扯才能将其打开。拉炮在中间断裂时会发出小小的爆炸声,故而得名拉炮。拉扯中拿到大头的人将获得其中的礼物。

        此外,英国人还发明了圣诞甜点——百果馅饼。后来,随着果脯,蜂蜜等食材的流行,人们又发明了圣诞蛋糕、圣诞布丁、姜饼等食物。想象全家老小齐动手制作圣诞甜点的画面,就像中国人过年时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欢乐祥和,其乐融融。

英式拉炮。 图/Shutterstock

圣诞节与中国

        19世纪中叶,圣诞节逐渐传播到亚洲诸国。在中国,最早只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侨民过圣诞。但进入20世纪20年代,过圣诞节就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的时髦生活。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通商口岸的进步青年来说,圣诞节是打开自己,认识西方的窗口。当然,抵制圣诞节也大有人在。在1922年到1927年之间,廖仲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政要名流,就都发表过抵制圣诞节的言论。

        新中国成立后,圣诞节有将近30年的时间无人问津。直到1979年,深圳、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教堂和大饭店才重新办起了庆祝活动。到了21世纪初,圣诞节开始蓬勃发展,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的信仰与习俗,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比如,平安夜吃苹果,取意平平安安;亲友间互赠圣诞贺卡,表达感谢与思念;圣诞大采购,海淘低廉好货,这些都深受中国百姓喜爱。

圣诞节平安夜送苹果、吃苹果,取意平安,已经成为圣诞节的中国式习俗。  图/CNSphoto

        近两年,国内关于“过不过洋节”的争议此起彼伏,很多人认为把洋节过得比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还要热闹,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甚至还有消息说要禁止过“洋节”。也有人认为,圣诞节是给基督徒准备的节日,如果不信教,就不应该过。

        但是,当我们细细梳理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时会发现,圣诞节本身就源自一个全民性的欢庆节日——农神节。而农神节的本质就是对劳动果实的分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这一天欢庆和娱乐,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圣诞精神所带来的仁爱与善良,以及,由圣诞节所创造出来的与亲人、朋友联络情感的机会。因此,是否信教,是否崇洋媚外,都不能成为限制过节的理由。相反,只有当人们抛弃非议与偏见时,才能领略异域文化所带给世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