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飞晨
每年五月是“亚太裔传统月”(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 又名AAPI Month),这是美国社会对亚太裔移民贡献的一次集体致敬。而在琳琅满目的庆祝方式中,有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最为直接——那就是食物。从唐人街小餐馆到高端商场里的寿司吧,从夜市小吃到全国连锁的火锅品牌,亚裔美食已经悄然渗透进了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版图,成为真正的“美国味道”。

亚裔美食。图/Shutterstock
美式中餐快餐:办公室的午餐首选
先别急着聊川菜和火锅,我们不如从你身边那家加州牛肉面说起。
打开美国的外卖App,输个“Chinese food”,弹出的往往是这些熟面孔: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陈皮鸡(Orange Chicken)、炒面(Chow Mein)、蛋炒饭……你甚至都不需要认得拼音,就能点到一顿“美味中餐”。这就是美式中餐快餐的魅力所在——适应性强,价格亲民,味道重,份量足,堪称美国上班族和大学生的最爱。
尤其像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这样的全美连锁品牌,已经把中餐“麦当劳化”,成为快餐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再加上 P.F. Chang’s、鼎泰丰等中式餐饮品牌的开枝散叶,从街头小馆到购物中心高端品牌店,中餐已经从“边缘饮食”跃升为“主流美味”。

陈皮鸡(Orange Chicken)。图/Shutterstock
中餐进化史:从广式风味到火锅盛宴
在众多亚裔美食中,中餐的“美国历程”可以说最久远、也最跌宕。
中餐在美国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淘金热潮。那时候,大量来自广东的华工来到加州修铁路、淘金,他们也随之带来了自己的食物——粤菜。早期的中餐馆为了迎合白人食客的口味,便在传统菜式基础上进行改良,催生出许多“美式经典”,例如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陈皮鸡这些“你在中国可能吃不到”的中美混血菜。
后来,独特的中国味道,逐渐外传,一些融合创新应运而生。例如Mendocino Farms推出的一款三明治,就是将中式烤猪肉、越式腌渍萝卜条混合加入西式餐包中。而Panera Bread里则主打一款亚洲沙拉。其中,最主要的一款配料就是中式炸馄饨皮。这些新派快餐尝试,正在把中餐的灵魂以更本地化的方式呈现。尽管很多“老华侨”摇头说“这哪算中餐?”,但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打动了美国人的胃,也打开了中餐的传播新路径。

炒面(Chow Mein)。图/Shutterstock
如果说粤菜打下了美国中餐的地基,那川菜就是在这个地基上炸出一片新天地的重炮。
进入21世纪,随着更多中国移民和留学生的到来,追求“正宗”的口味成为新一代中餐消费者的口号。川菜凭借其“麻辣鲜香”独步江湖,一众品牌迅速崛起,把辣味文化带到了美国的大街小巷。调料包、底料锅底、辣椒油……一切都要地道,味道要“够味儿”,不然转身差评走人。
而说到中餐风靡全美的代表性存在,火锅必须拥有一席之地。
火锅不仅味道丰富,还具备极强的社交属性:围坐一锅、分享食材,哪怕语言不通,也能在咕嘟咕嘟的汤锅中找到共鸣。它更适合“聚会型消费”,是异国他乡华人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也被越来越多的非亚裔人群所喜爱。
近年来,在TikTok和小红书的带动下,海底捞、小肥羊、刘一手等品牌声名鹊起,让美国年轻人也开始享受“捞派”生活。
再往下数,饺子、炸春卷、锅贴、小笼包等“面点+小吃”组合也成为不少家庭冷冻柜中的常驻嘉宾——一袋Trader Joe’s的冷冻锅贴,搭配点醋或者甜辣酱,就是一顿“异国风味的快捷幸福”。
更有趣的是,许多中式调料也在中餐的传播中大步发展。像“老干妈”“李锦记”,他们早已成为Costco等美国超市的常客,也成为很多美国家庭厨房的常备选项。

火锅。图/Shutterstock
日本料理:“精致”的代表
如果说中餐占据的是“美味日常”,那日本料理则完美诠释了“仪式感”和“高端感”。在美国人的饮食语境中,寿司、刺身、拉面等日本美食常常代表一种“值得为之花钱”的精致。
吃一顿寿司,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场味觉、视觉和情绪的共同体验。寿司店常常设计得干净简约、安静雅致,师傅现场握寿司的动作更像是一场表演,连芥末酱(Wasabi)的摆盘都很讲究。精致的用餐流程,高昂但透明的价格,加上对食材新鲜度的极致要求,让寿司自然进入了高端餐饮市场,成为商务宴请、情侣约会、朋友聚餐的优选。

寿司(Sushi)。图/Shutterstock
除了寿司,日式拉面也在美国城市中卷出花。无论是纽约的一兰拉面(Ichiran)、洛杉矶的大黑家(Daikokuya),还是芝加哥的拉面馆(Ramen-San),浓郁的豚骨汤底搭配弹牙的面条,让很多人“排队也要吃上这一口”。日式炸猪排(Tonkatsu)虽然相对小众,但那种金黄酥脆的外皮和多汁的肉质也俘获了不少美式吃货的心,再加上高汤、白饭和高丽菜丝,一口吃下,不但不油腻,还很有满足感,成为日式疗愈美食(comfort food)的一员。
日料走的是“品牌+品质”的路线,一旦赢得信任,顾客回头率极高。这种美食的“高认知度+高价位+高评价”模式,让日料在美国的美食市场中拥有一席稳固之地。

日式拉面(Ramen)。图/Shutterstock

日式炸猪排(Tonkatsu)。图/Shutterstock
韩流美食:借K-Drama全方位输出
如果你在美国的街头看到一群人在排队,十有八九是在等一份韩式炸鸡。
韩国料理在美国的崛起,除了本身口味过硬,也得益于韩流文化的“全链式输出”。从《请回答1988》里的美味家常饭、到《来自星星的你》里的炸鸡配啤酒、再到《鱿鱼游戏》里的糖饼,韩国美食成为“潮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韩式炸鸡。图/Shutterstock
韩式豆腐锅(Soft Tofu Stew)热辣滚烫,配上石锅饭和小菜一堆,吃完让人通体舒畅;泡菜(Kimchi)、石锅拌饭(Bibimbap)、韩国烧烤(K-BBQ)等则因其“参与感强”成为社交聚餐的热门选项。特别是烤肉餐厅,每一桌都配有抽烟机、铁板,也会有服务员来亲自帮你翻烤,这种带有“沉浸感”的用餐方式,极大吸引了美国的年轻食客。
而韩式炸鸡则是另一个神奇的存在。在炸鸡鼻祖美国面前,这个外来小生,似乎一点也不怯场。凭着外皮酥脆、酱料多样(蒜香蜂蜜、甜辣酱、火焰辣)的绝活,俘获一众食客的芳心。如果再惬意地来上一小瓶啤酒,你会立刻上头。
如今,不少韩餐品牌,像Bonchon、bb.q Chicken、Bulgogi Hut已经开出了数十家连锁店,成功转型为“生活方式品牌”,让美式青年在追韩剧的同时,也顺带追起了泡菜味儿的宵夜。

韩国烧烤配石锅拌饭、韩式豆腐汤以及泡菜等各种小菜。图/Shutterstock
东南亚:香料魔法世界
在亚洲风味美食的版图中,东南亚菜正悄悄扩张版图,以其温和香浓又具有个性的口感,在美国家庭餐桌上站稳了脚跟。
越南的牛肉汤粉(Pho)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以肉骨熬汤、加米粉、再配豆芽、九层塔、辣椒等辅料的汤粉,汤头香浓,食材清爽,成为了美国“冬日治愈食”的热门选项。尤其在加州等地,大量越裔移民开设家庭式Pho店,一碗好汤就能吸引无数“粉丝”。
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尝试Pho之后,都被它的香气和清淡所吸引,在身体不适时尤其思念。因此,它也被亲切地称之为“越南的鸡汤疗法”。

越南的牛肉汤粉(Pho)。图/Shutterstock
而泰国菜的魅力则在于“万物皆可咖喱”。红咖喱、绿咖喱、黄咖喱,加上椰奶、香茅和鱼露,既浓郁又清爽。再加上冬阴汤(Tom Yum Soup)、泰式炒河粉(Pad Thai)的加持,把泰餐的“香、辣、酸、甜”四味完美呈现,简直让人一口入魂。
泰国菜的可塑性也极强,既可以大辣重口,也能轻柔清新,适合各种饮食偏好。这种灵活性让它成功渗透各类美食场景,从快餐连锁到高端料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泰式绿咖喱。图/Shutterstock
亚裔美食:“美国味觉地图”的主角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亚裔在美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不到8%。但在饮食文化中,亚裔美食的存在感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每年圣诞节,美国绝大多数餐厅关门歇业,而中餐馆却灯火通明。这种历史悠久的“圣诞吃中餐”传统已经在美国社会扎根——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替代节庆的仪式感。

圣诞节期间,顾客们在纽约唐人街一家中餐厅外排队等待就餐。图/Newscom
饮食不仅仅是吃,更是情感、记忆和身份的延伸。对于亚裔移民而言,一道道家乡味道背后藏着无数跨洋漂泊的故事。而对于美国主流社会而言,这些异域风味的美食则成为“文化体验”的入口,一筷一勺之间,也尝到了文化融合的滋味。
在这个AAPI传统月,我们或许可以不必用太多“伟大贡献”的宏大叙述去定义亚裔群体的价值。只要你愿意打开冰箱、点开外卖软件、走进一间火锅店或寿司吧,你就会发现,亚裔文化早已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最温柔、最直接、最香气扑鼻的方式浸润着美洲大地。
无论你是从一份左宗棠鸡开始爱上中餐,还是在Pho的热汤中找到归属感,又或是排队两个小时只为那一口拉面——这些味道,都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构成了美国这张味觉地图上不可或缺的一角。
(本文为《美华》杂志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版权。如有意转载,请与洛杉矶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美华》杂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