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余浅
戴着眼镜,身板笔直,举手投足间透出儒雅温和的气质,焦天龙给人的第一印象,俨然就是最标准的学者模样。“每天都很忙,但感觉非常充实。”在宝尔博物馆的办公室内,焦天龙拿着未来的展览计划图感慨道。“我们的展览已经排到了2029年。”
履职南加州宝尔博物馆副馆长、首席研究员一年后,焦天龙接受了美华杂志的专访。在此之前,他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过去20多年,焦天龙一直在中美的顶尖文博机构穿梭、停留,著作等身,声望斐然。宝尔董事长施刘秀枝女士用“如虎添翼”来形容焦天龙的加盟。说起为何从香港故宫到宝尔,焦天龙笑着说:“我喜欢挑战自己,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焦天龙在宝尔博物馆中国展厅青铜器展品前。 李飞 摄
小县状元到考古新星
走上文博这条路,焦天龙回忆说,完全是因为当年高中老师的一句话。
1983年,17岁的焦天龙以高分成为山东省平邑县文科状元。填志愿时,历史老师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你挺喜欢历史的,就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吧”。机缘巧合,焦天龙就这样成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那一年正好北大考古专业独立成考古系,焦天龙的这个班级就成了北大考古系第一届本科生。
大学期间,“小镇做题家”出身的焦天龙见识到了知识海洋的广博,他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优秀。大二时,时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到北大讲课。一堂课下来,焦天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是说听完如获至宝,是根本听不懂。”当时身处世界考古学前沿的张光直教授,讲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让焦天龙知道了什么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焦天龙在宝尔博物馆南门门前。 李飞 摄
大学毕业后,焦天龙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攻读硕士,之后留下工作。在这间社会科学的顶尖机构,焦天龙很快展现出卓尔不群的才华。当时考古研究所在各个省都有考古队,焦天龙被任命为山东考古队队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他经常回到家乡,参与重大考古项目的发掘研究工作。
让焦天龙在业内名声大噪的,是他主导参与的山东滕州市官桥镇的前掌大(dài)遗址。这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既有史前人类居住生活的遗迹,又有高规格的贵族墓地。1995年,其发掘出的大型车马坑轰动考古界,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不到30岁的焦天龙,一跃成为业界新星。
焦天龙在宝尔博物馆庭院内。 李飞 摄
远渡重洋追寻艺术梦
1996年,焦天龙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离开体制赴美留学。
时隔近30年,焦天龙回忆当时做的决定,颇有些淡然。“可能自己还是受到了北大求学时那种自由、浪漫气息的影响,希望能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寻找更广阔的天地。”除此之外,当时国内考古领域无论在理念、技术上都和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这让焦天龙萌发了去探索、追赶的欲望。“为什么不去国外开拓一下眼界,学习最新的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知识?”
焦天龙和当年让自己感受到“降维打击”的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谈了自己求学的想法,后者对焦天龙的上进和努力非常欣赏,经过张教授的推荐,哈佛大学给焦天龙发放了博士录取通知书。赴美留学对焦天龙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哈佛大学读博期间,在张教授的指导下,焦天龙找到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扩散史的关系。2003年,焦天龙就以这个课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并毕业。
与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相关的研究课题很快迎来业界兴趣。2003年,夏威夷毕夏普博物馆(Bishop Museum)的馆长给焦天龙抛来橄榄枝,邀请他担任夏威夷毕夏普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焦天龙欣然前往。毕夏普博物馆是全世界关注太平洋沿岸和岛屿文化的顶尖机构,从1896年就开始系统研究。
在夏威夷的十年,焦天龙一步步晋升为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并兼任夏威夷大学兼职教授,在业内声誉渐隆。与此同时,焦天龙也回到国内,担任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客座教授。
焦天龙在宝尔博物馆中国展厅。 李飞 摄
2013年,焦天龙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海事博物馆担任总馆长。“在文博圈,一个地方呆久了,容易产生惰性。香港当时给了这个机会,我也想尝试一下。”这是焦天龙首次执掌一家博物馆,事业再上一层楼。一年之后,因为女儿不太适应香港的学校环境,焦天龙决定返美,来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中国部主任及研究员。
在旧金山,焦天龙和时任馆长,同样来自中国的文博专家许杰一起,让该馆的中国文物展览大放异彩。尤其是其主导参与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展“皇帝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展”,深受业界好评。2015年,焦天龙加盟美国排名前七的著名大型综合博物馆——丹佛美术博物馆,担任亚洲部主任。
一路向前,不断攀登,焦天龙的职业生涯从未止步。山东人血液里的努力、执著,加上对梦想的追逐,让焦天龙成为中美文博圈一颗闪亮的明星。他的研究范围和学术视线,也早已不局限于最初的考古学,而是不断拓宽边界,探寻未知。“在美国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让我对艺术史、美术史、当代艺术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另外,我也有一种使命感,老一辈的学者逐渐凋零,目前美国各大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基本上都已经是我们这代人接手。”
焦天龙在福建东山大帽山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挑战自我当文化使者
2018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中美文博圈积累了丰厚经验和资历的焦天龙,进入馆方视线。2021年,焦天龙出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席研究员,负责发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品、展览及出版方面的策略规划。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在离开香港7年之后,焦天龙又回到了香江之畔。“我见证了香港故宫从一片工地,到华丽亮相的全过程。全世界很多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不是关停就是倒闭,香港故宫却逆势而上,而且一炮打响,这是一个奇迹。”
在焦天龙的倾力运作下,香港故宫“九大展览”甫一亮相,就在业界引发热议。无论是来自故宫的顶尖国宝,还是像“凝视三星堆”这样的专业展,都体现了极高的策展水准。“小到每个展品的标签文字,大到整体布局、设计,我都亲力亲为。应该说,香港故宫的一系列展览,经受住了全球文博圈专业人士的检验,大家的评价都是一致的,特色鲜明,专业性和艺术性都很突出。”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焦天龙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深的领域。2021年底,他发表了集合自己30多年考古经历的心血之作《中国考古学概念的反思》。对于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如何拓宽国际视野,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概念和技术,进行了细心梳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9.5分。
焦天龙在福建晋江庵山遗址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功成名就,焦天龙又选择了前行,他的下一站,是宝尔。
作为南加州橙郡的著名文化机构,宝尔博物馆过去十几年举办过十几场高水平的中国文物展,包括故宫、兵马俑、三星堆等,是中美人文交流的一扇闪亮窗口。焦天龙坦言,宝尔最吸引自己的,一个是长期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还有一点是宝尔本身馆藏数量丰富的太平洋文化艺术作品。“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顶尖的。”
从考古学者,到文化使者,这是焦天龙到宝尔之后给自己的定位。“中美文化交流潜力巨大,在文博领域更是如此。中国近几年掀起了文博热,在展览、文物研究等方面,进步巨大。这些其实非常适合和美国普通民众分享。”焦天龙说,普通美国人对中国文物兴趣很高。“比如兵马俑,来了很多次,但很多美国人百看不厌。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无论中美关系未来如何风云变幻,焦天龙始终坚信一点,文化是人类共同语言,不应该成为政治、经济的附属品和砝码。“中美之间需要双向交流,文化应该学习、互鉴、融合。”2024年12月中,焦天龙前往中国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宝尔博物馆精心挑选的277件太平洋艺术文物,计划在那里展出两年。2025年5月,陕西重大考古发现展将落户宝尔。兵马俑和一大批新发掘的优秀文物,将再次让美国观众大开眼界。焦天龙为此付出了大半年的心血。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一座无形的文化桥梁,正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将中美联系在一起。焦天龙说,他愿意做一个文化使者。